第0935章 毛病都是慣出來的-《北頌》
第(3/3)頁
生怕去的晚了沒位置。
如今大宋強盛了,官位多了。
你們反倒是挑挑揀揀了起來。
偏遠的地方不愿意去,只想著留在大宋腹地享福。
你們不愿意家中子弟去偏遠的地方,覺得沒前途。
那我就告訴你們,你們趁早打消了這個念頭。
鑒于你們貪得無厭,我決定奏請官家,以后再派官的時候,所以官宦人家出身的進士,一律派往偏遠的地方。
若是不愿意去,那就革去功名,終生不得錄用。”
說到最后,王曾幾乎是放聲在大喊,“我讓你們挑,我讓你們挑!你們給我滾!”
文官們在王曾的咆哮下,灰溜溜的逃出了王府。
他們出了王府以后,湊在了一起,直奔蔡府。
剛到蔡府門口,就看到蔡齊的幼子,領著一群年齡相當?shù)淖拥埽弥鲩T。
“幾位公子打算去何處?”
有文官趕忙湊上前打聽了一下。
蔡齊的幼子躬身道:“奉家父命,帶著族中的弟兄前往吏部錄名。”
蔡齊的幼子說完這話,對著文官們拱了拱手,離開了他們眼前。
文官們一瞬間是面若死灰。
政事堂三位宰輔居然是一條心。
他們鐵了心要從各家抽血。
文官們根本找不到任何反抗的希望。
“我們現(xiàn)在……該怎么辦?”
“讓府上不成器的門人和家中不成器的子弟去遼地和河西?”
“我們不能服軟,我們?nèi)羰欠浟耍y保寇季不用再用此法對付我們。”
“可我們不服軟的話,就要面對三宰,有可能還有官家。”
“被他們四個人盯上了,我們的仕途可就完了。”
“……”
“諸位,我已決定交出家中子弟,告辭。”
“明義兄等等我……”
“……”
文官們瞬間你追我趕的四散而去。
他們能混到汴京城當官,嗅覺都是十分敏銳的。
如今三宰一條心,趙禎又十分巧合的病倒了。
一切都已經(jīng)成了定局。
反抗純屬徒勞。
與其掙扎一番,被人按在地上捶死,還不如乖乖認慫。
家中子弟、氣節(jié)、名聲,都沒有他們的高官厚爵重要。
身處在權(quán)力中心,他們比任何人都明白,權(quán)力代表著什么。
文官們紛紛回府,挑選了府中的子弟、門人,寫了名錄,讓人送到了吏部去登記。
短短三日。
吏部就收錄了一千多各府舉薦的讀書人。
雖然其中的英才不多。
但朝廷對遼地和河西的官員要求也不好。
所以他們勉強合用。
有這一千多生力軍的加入,河西和遼地兩地的官員需求,也能得到很大的緩解。
寇季在拿到了吏部呈報的名單以后,大筆一揮,將其中一部分還算有點才能的,送去了河西,另一部分充數(shù)的,分配去了遼地。
遼地除了知府、知州以外,其他品階的官員要求并不高。
維持著地方不亂,關鍵的時候能跑去找駐軍求援就行。
至于治理地方什么的,根本不需要他們。
遼地只要不出現(xiàn)天災人禍,只要維持著去歲的方式繼續(xù)經(jīng)營就行。
等到隨后朝廷招募的三百萬兵馬徹底在遼地安家落戶以后,才會需要地方基層官員去施行朝廷的政令。
如今朝廷招募的三百萬兵馬中,最先招募的兩百萬兵馬,才剛剛趕到遼地,正在往地方上分配。
剩下的一百萬還在招募當中。
等他們?nèi)珨?shù)被分配到了遼地各地,參與到了勞作當中,見識到了遼地廣闊的土地資源,以及那些最早遷移到遼地的百姓們豐收的成果以后。
他們必然會在遼地落地生根,想辦法寫信讓家人、族人,遷移過去。
到那個時候,才是遼地最需要地方基層官員的時候。
而這個過程,長則兩三年,短則一年。
朝廷完全可以借著這個空擋培養(yǎng)出合格的地方基層官員。
也正是因為如此,寇季給遼地劃分官員,很隨意。
讓人驚奇的是,寇季在分派完了官員,并且派人送他們趕去赴任以后,趙禎不藥而愈。
趙禎病愈以后再次上朝。
滿朝文武到的很齊全。
在依例施禮過后。
文官們開始炮轟寇季。
最先站出來彈劾寇季的是參知政事蔡齊。
垂拱殿上。
蔡齊一臉肅穆的面對著趙禎,朗聲道:“啟奏官家,寇季出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期間,肆意妄為,張狂行事,以至于惹出了許多民怨。
臣請罷寇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職!”
蔡齊雖然將家中最優(yōu)秀的子弟和府上最優(yōu)秀的門客送出去為官。
但并不代表他贊成寇季的做法。
在蔡齊眼里,寇季號召文官家中的子弟和門客出仕為官,為朝廷的興旺增磚添瓦,他是贊成的。
但寇季用一種威脅、脅迫的方式迫使著文官們交出家中的子弟和門客,他不贊同。
所以他在趙禎病愈上朝以后,毫不客氣的出聲參奏了寇季。
蔡齊的話,猶如一個引信,瞬間點燃了滿朝文臣。
文臣們紛紛出班,細數(shù)著寇季張狂的罪行。
他們喊的很兇,聲音很大。
一個個像是慷慨赴義的義士。
臉上充滿了悲壯和憤怒。
在文臣們接連不斷的出班參奏寇季的過程進行了一半的時候。
武臣隊列里有人出班,毫不客氣的對著文臣就是一頓狂噴。
“一派胡言!胡說八道!書都讀到狗肚子里了!”
武臣隊列里有人開口,其他人也紛紛跟著開口。
一場參奏寇季的浪潮,還沒涌到底,就演變成了文武對罵。
垂拱殿一瞬間亂的像是菜市場。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