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幾日不見,你又著了兩本書,不錯不錯。有你這樣的學生,為師心中甚慰。” 寇季捏著自己下巴上的胡須,一副高門大德的模樣。 蘇洵氣的渾身都在發抖,“先生?!” 寇季見蘇洵惱了,擺著手打哈哈道:“兩本書而已,沒什么要緊的。你若怕名聲受損,可以讓手底下的官員去做啊。 你好待也是朝中重臣,手下從官無數,每人發他們一本,讓他們去署名不就好了? 我這個當先生的欺負學生,你們這些當學生的可以去欺負下官嘛。 你看看人家楊文廣,我一本兵書也沒給他。 結果人家拉著樞密院的老臣,硬生生的著出了三本兵書。 還整理了曹瑋行軍時候的言論,著了一本《曹公論戰》。 不僅如此,人家樞密院的人還準備奏請官家,將邙山講武堂定為國學。 狄青回了汴京城以后,連我都沒見,就走了。 去干嘛了? 就是去整頓邙山講武堂了。 相信不久以后,朝廷就會多出一個專門教授將校的國學。” 蘇洵咬牙道:“一次性設立這么多國學,一個個底蘊都不足,這不是胡鬧嗎?” 寇季哈哈笑道:“這你可怨不得我,你得去問歐陽修和賈昌朝。自從他二人奏請將太學和國子監從朝廷割裂,變成一個單純的書院,并且得到了官家支持以后。 他們二人就大刀闊斧的在我大宋朝推行新的教化之道。 眼下還只是國學和蒙學。 等到國學設立的差不多的時候,府學和縣學恐怕就要冒出來了。 到時候你再看,那場面絕對讓人嘆為觀止。” 蘇洵沉聲道:“底蘊不足,冒然設立如此多的學府,有害無益。” 寇季笑著道:“開始的幾年是會困難一些,但只要熬過去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無論是他們,還是我們,都在做一件亙古未有的事情。 遇到一些磕磕碰碰,在所難免。 一帆風順反倒是讓人害怕。 此事若敗,朝廷不過損失一些錢財。 此事若成,那朝廷就能真正做到人人有書讀,人人識字的大好局面。” 蘇洵眉頭緊皺著,陷入到了沉默。 寇季見此,繼續道:“如今有國學、府學、縣學的事情幫我們吸引朝野上下所有人的眼球,我們剛好可以趁機著書立說。 等到風聲過去了,我們的書也就散布到整個大宋了。 大宋推行基礎蒙學多年,如今蒙童數量多達千萬。 只要我們的書散布出去,稍做引導,就能傳承下去,不是一家一戶的學說能夠阻擋的。 更不是那些有門戶之見的腐儒能夠影響的。 再加上書是朝中重臣,或者掌控著朝中要職的官員所著,但凡是有心仕途的讀書人,必然會研究一番。 只要你們這些人在高位上穩穩的坐上幾十年,那我們的學說,就能成為一時顯學。 蒙學、縣學、府學、國學,也能立下根基。” 蘇洵一直皺著眉頭沉默不語。 寇季鄭重的提醒道:“大宋想要強盛,光重視儒學可不行。我大宋兵鋒之勝,非儒學之功,乃是工學、兵學、農學,甚至還有經濟學等多個學說的功勞。 儒學告訴我們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儒學并沒有辦法讓我們戰勝敵人。 戰場上,你跟敵人講道理是沒有用的,你得跟敵人動拳頭。 誰拳頭大,誰才有資格講道理。 治理地方,你也沒辦法光憑講道理就能治理地方。 你得先帶著百姓致富,等百姓吃飽了肚子,有了錢財學學問,懂了學問,能聽懂道理的時候,你才能跟百姓講道理。 如今儒學一家獨大,其他學說基本上不見蹤影。 這如何能成? 久而久之,朝野上下有能耐的人,只有一張嘴皮子,只有一副七竅玲瓏心,除了耍耍嘴皮子,動一動心眼,還能做什么? 碰到一個不講理的對手,屁用都不頂。 你也是在遼地當過官的,你應該明白,遼地的罪籍沒人給你講道理。” 蘇洵聽到了此處,終于開口了,他沉聲道:“學生不愿意冒名著書,學生只能將書發給下屬,讓他們去著。” 寇季嘆了口氣,道:“罷了……我也不強迫你……只要你能幫忙將學問傳播出去,你就算是為大宋盡心了。” 蘇洵拱了拱手,離開了寇季的書房。 沒過多久以后,包拯、歐陽修、范仲淹等人都相繼來訪。 除了包拯和范仲淹在寇季勸說下,選擇了大無畏的為大宋犧牲了名聲外,剩下的人都不愿意再多著書。 寇季也沒有強迫他們,只是讓他們將著書的差事交給了下官。 他們也都紛紛應允了。 隨后,著書的事情就由朝廷重臣,變成了身居要職的官員。 總之,在寇季催動下,著書成為了一個時尚。 只要是個人,只要想寫書,就能寫。 唯一的區別就是。 寇季主導下著的書,會被刊印成冊,會刊登一部分在大宋書報上,還會被錄入到天圣館藏書樓。 其他人私自著的書,就沒有這個待遇。 寇季之所以如此急切的著書,也是為了借東風宣揚新學問。 唐時,有玄奘法師赴天竺,取得經書,一時間名聲打造。 為此還特地筑造了一座大雁塔,供玄奘法師翻譯經書。 如今格格巫答應寇季的書籍,已經從巴格達運送到了黑汗國。 書籍的數量足有百萬冊。 運送書籍的人足足有三萬余人。 隊伍行進的時候浩浩蕩蕩綿延了十數里。 如此龐大的藏書,不可能像是上一次一樣悄無聲息的運送到汴京城。 格格巫沒有幫寇季遮遮掩掩的意思。 寇季也覺得沒有必要再遮掩這些書籍的存在。 開眼看世界。 寇季必須讓大宋所有人都明白,在這片土地上不只有大宋一個輝煌的文明。 在遙遠的西方也有一個輝煌的文明存在。 唯有讓大宋所有人認清世界,后世子孫才不會閉關鎖國,做井底之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