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寸芒與小隱-《從人類消失開始》
第(2/3)頁
因此依然均衡。
若是不能均衡,此刻秘境就會出問題。
劍意沖天之間,道家仙韻夾雜其上,恍恍然間,李鳳棲的神識看見了億萬種可能。
劍修和道家本源都有了質的變化。
這意味著李鳳棲的大道將可以達到更遠。
《春秋》化作墨韻形成的廣袤天地沒什么變化,倒是天穹之上東升西落的懸空大日,似乎也浴火重生了。
以前只是散發出熏暖之意。
此際卻像是一個真正的太陽,火焰洶洶炙烤四方。
在他神識無法感受到的地方,有一股寒意。
很強。
和當初秘境大日懸空之前一樣,這股寒意恰好平衡了懸空大日的炙熱,讓秘境內沒有冷熱失衡,這使得整個秘境之中的生機,越發明朗。
也許要不了多久,秘境之內就能鑄一輪明月東掛。
可惜沒水。
如果有水,也許經過漫長歲月,真能衍生出生命。
破境了!
不再是玉璞境。
而是……
寸芒境!
亦是小隱境!
道、劍雙修的李鳳棲,玉璞修身之后,同時踏足第三境。
劍修第三境是寸芒。
道家第三境是小隱。
這次破境,不僅得益于太陽烈焰的淬體,也得益于道家源書和出劍太平的大義感觸。
實際上,體內秘境之中,和劍修本源相互而成陰陽里的白色火焰之中的道家源書,并不是熒惑之巔那本真正的道家源書。
那本書不敢拿走。
體內的道家源書,是那本道家源書分出來的一縷神義。
若是真的道家源書,哪可能壓不住劍修本源。
何謂小隱?
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
直白一點的解釋:主觀偏見會妨礙對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語容易掩蓋真言,大道之理往往隱于細微的事情中,巧言往往會淹住真實。
此境界的道家修士,不以自己的正確推定別人的錯誤,不以別人的錯誤推定自己的正確,只做一事,靜心修道以達內明。
和儒家第三境不惑大同小異。
我輩修士,鑄秘境、生本源而知大道何往。
我輩修士,皆為璞玉而雕刻己身。
這是除儒家之外,所有修士的第一、第二境。
儒家第二鏡是初知。
第三境,劍修、儒家、武夫、巫族、妖族、道家、乃至于魔族、鬼族皆不相同,只不過最終大道差相仿佛,所走道路截然不同而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