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上一章,搞錯了,《無名之輩》的拍攝場地是在都勻…內容改了下…) 饒小志是貴州人,18歲離開家鄉,從小鎮、縣城、省城一路闖到首都北京。 2003年,饒小志在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順利畢業,他沒有一下子撲進戲劇行業,反而不緊不慢地開起了特色餐館。 為什么做餐館? 因為想賺錢啊! 可惜,03年趕上了你們懂得,餐館關門大吉… 正好那時候孟京輝正在為一出新戲海選演員,饒小志就去了,然后開啟了自己在話劇界的晉升之路:從群眾演員到角色演員然后是副導演… 08年,跟李丫朋合作,創立了春天戲劇工作室,一步步走上臺前… 話劇導演出身的那幫人,他們選演員有一個基礎標準,就是一定要會演戲! 因為話劇,或者說一切舞臺藝術,演員是對最終呈現最為關鍵的影響。 某種意義上而言舞臺藝術都是低遮罩的實時展現。 傳統的“舞臺——觀眾”關系中,觀眾的視角是可確定而無變化的;對于某些新的先鋒嘗試,觀眾游走于演員表演的場景中,觀眾的視角又是游離而無所不在的。 導演在舞臺作品與影像作品中面臨的最大的不一致便在于此:遮罩性的不一致。 遮罩性,簡單點說便是想讓你看到什么,不想讓你看到什么。 舞臺作品的兩種觀眾視角中,導演面臨的兩種情況有同一個問題:遮罩無力。 導演無法直接有力地做到讓你看到他想讓你看的,忽視他想讓你忽視的。 這跟電影不一樣,電影作品,導演可以通過鏡頭調度、環境調度、演員調度甚至更多的手段來包括后期、特效、剪輯來完成遮罩。 而對于舞臺藝術而言,導演能用的手段只有有限的環境調整,更多地依賴于演員調度。 所以,《你好,瘋子》,盡管故事講的還行,演員表演很到位,但是觀眾就是不買賬! 很明顯,話劇迷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 《你好,瘋子》翻拍著名話劇《七個比利》,有幾個人知道《七個比利》? 而且整部電影舞臺畫面的安排、舞臺畫框的構圖學原理以及受舞臺式空間的“三一律”準則束縛… 幾乎看不到電影語言的發揮… 這次,《慌槍走板》,他先建立人物,給每個人物寫幾萬字的小傳,然后通過一把老槍把人物串聯起來… 故事本身就具備空間性! 有了空間性,就好做電影了,這次,他信心十足! 找了櫻皇還有北京文化,兩家都挺看好的,直接給了三千萬的資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