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八十年代,為了吸引港商跟東南亞華商回來投資,內地其實是開了很多的綠燈,當然在那個年代,即使是開綠燈,也是有人不愿意回來投資。 當時,80年代中期以來,東盟國家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成了香港廠商投資的熱點地區。進入90年代后,香港對東盟的投資熱情更高,投資額急劇上升,這一趨勢對香港經濟的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對東盟投資從小到大香港對東盟的投資,早在50年代已經開始。 而對內地卻是抱有警惕態度! 我兔一看這樣不行呀,再加把火,一把火不行,二把火,二把火不行,三把火。只要有足夠大的誘惑力,節操什么的,統統都是可以扔掉的。風險也可以無視的! 好吧,果然魚還是過來了。 不管是郭鶴年、李嘉誠、謝國民、鄭裕彤等人,他們既有商人趨利看好內地龐大人口的原因,也有一腔實業報國的熱情。于是雙方一拍即合。(商人還是求利的!) 郭鶴年、李嘉誠、謝國民、鄭裕彤等人號稱香港四大家族,當然你聽下樂呵一下就行。就跟什么首都四大公子哥,大概一樣,只是稱呼。 這些港商帶回來了巨大的資金,內地提供了廉價的土地跟勞動力。然后有了榜樣,千金購買馬骨的效應一打出來后,陸續不管是其它地方,還是其它國家,都開始進軍中國市場。 于是,沒多久,世界工廠產生了。 有人說,世界工廠只是一個好聽的名字,本質上是血汗工廠。其實并不完全是,要知道,愿意成為這種血汗工廠的國家多的是,但就算你愿意交出血汗,也成不了呢。 世界工廠就是為世界市場大規模提供工業品的生產制造基地。在經濟學文獻中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從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看,18世紀英國在其完成工業革命以后,機器大工業代替了手工工業的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工業生產效率,開辟了新的工業生產門類,并在殖民主義炮艦政策的配合下,向世界各地輸出工業品。可以說,英國是當時的世界工廠。 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中葉,美國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在鋼鐵、汽車、化工、機器設備、飛機制造、電氣產品、醫藥以及軍事裝備等制造業的各個領域,其生產規模和出口份額,都位居世界前列,成為世界工業品出口的重要基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