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在后世,中國已經非常發達了,GDP已經突破了10萬億美元,相比之下,一二十年以后的香港雖然已經是世界上最繁榮的地方之一,不過像這樣的大城市,內地也已經有了四個。 單單論后世的深圳,已經非常接近香港了,整個深圳的GDP比整個臺灣還要多。那時候,內地對于資金的渴望程度已經非常低了,而且從2004年聯想收購IBM電腦業務開始,中國企業就開始了全球的資本運作。香港和臺X,就不夠看了。 自然而然的,優惠政策也就減少了,甚至是沒有了。 后世,香港四大家族為代表的港商、或者臺商、或者東南亞華商,他們在內地的特權時代就一去不反復了。80年代,當時一有華人華僑回大陸投資,必定是夾道歡迎。差不多就是如今馬云去非洲小國的待遇,領導人出迎,然后安排一堆小學生去機場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不管是李嘉誠、還是鄭裕彤、還是李兆基他們都曾經享受過這種待遇。 比如說華人首富李嘉誠,在1978年他登上天安門之前,他不過只是香港的一個二流富豪,當時香港最富有的人應該是包玉剛跟四大洋行背后的英資家族。當時李嘉誠雖然涉及地產,但是主要還是從事塑料花生產。 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完成是不夠,但是匯豐的沈弼給他一路的綠燈,不僅以市場價三分之一的價格買了20%多的和記黃埔股票給他,還允許李嘉誠半年后再付款。也就是說李嘉誠可以用和記黃埔的股份去質押之后,再來還了收購和記黃埔的錢。不得不說,這是因為李嘉誠得到了某種特權支持。在這之后,李嘉誠才成為了香港首屈一指的富豪。 香港富豪的財富之巨,數量之多,是因為內地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特權加上香港人本身積極進取跟聰明的才智造成的。而在后世,好處過期不候之后。 這種時代已經過去,當時內地不再渴求資金的時候,他們不再享受特權。也屬正常!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