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1536章 終章·老祖宗-《隋唐大猛士》


    第(1/3)頁

    天寶元年。

    新天子繼位還不滿百日,太上皇卻已經悄然自顯仁宮出發(fā)巡游天下。這一次太上皇出巡,沒有大張旗鼓,只有朝中宰輔和一些三品大臣知曉。

    天寶皇帝特調了錦衣衛(wèi)、皇城司等精銳,又自天下精選三千受封騎士組成了太上皇衛(wèi)隊龍驤虎賁軍,護衛(wèi)太上皇沿途安全。

    離開洛陽的時候,沒有萬民夾道相送,也沒有天子率百官出城二十里送別,太上皇不喜歡那樣,若不是皇帝和宰相們堅持,甚至這三千龍驤虎賁騎士團他都不愿意帶,他原意帶上個二三百號人就行了。

    太上皇出京時騎了會馬,第二天便換乘了馬車,年紀大了,不比二十多年前那次巡視,現(xiàn)在騎上一天馬,晚上就感覺身體有些吃不消。

    太上皇東行,先去嵩山轉了一圈,當年這里的大寺少林,如今雖然還在,但是已經算是真正隱世修行,并不接待香客游人,也沒有那千頃萬畝的寺田和作坊,成千的寺廟凈人也不復存在,如今這里僅有一百個老少和尚,他們一邊念經修行,一邊耕田種菜、打柴燒炭自給自足。

    山門內沒有了那金碧輝煌的金身銅像,也沒有那些精美的殿宇亭臺,可這里的寧靜卻讓人喜歡。

    太上皇在山上逗留三日,與現(xiàn)任的方丈主持談了少林禪宗的現(xiàn)狀,也聊了聊佛,然后便下山了。

    繼續(xù)向東行,出虎牢關,過大運河,沿濟水入山東,駕臨泰山。

    太上皇再次登上泰山,不過這次沒有那封禪時的龐大隊伍,太上皇登上泰山之巔,看了回日出,便下山了。

    往北,到達家鄉(xiāng)章丘,去長白山看了看那邊的功臣林。

    山上遍地的功臣貴族莊園別墅,蔚為大觀。

    家鄉(xiāng)已經沒有多少熟悉的人和物了,這里已經是大秦六京之一,一個繁華的工商業(yè)中心,百姓安穩(wěn),工商富足,只是少了過去的那些熟悉的感覺。

    離開老家后,太上皇巡游了山東半島,然后又沿渤海灣巡游,經遼西走廊到達遼東半島,再越過鴨綠江,到達朝鮮半島。

    一路緩緩而行,走走停停。

    太上皇最后還越過朝鮮海峽,登陸東瀛列島,去看了看石見銀山、別子銅礦,最后甚至到北方諸島去瞧了瞧那邊歸化的蝦夷人。

    挑了一個不錯的天氣,太上皇乘坐著士信駕來的船,前往了庫頁島,登臨海參崴,最后往東北直抵黑龍江口,到三兒子李哲威的封國轉了一圈,在那里,羅成也看到了已經來這里安居了一年多的太妃李秀寧,她的身體還很好,已經適應了這邊的寒冷,一年有七八個月的冬季的日子,她適應了并慢慢的喜歡了。

    在那里渡過了一個漫長的冬季之后,太上皇終究沒有再往北行,而是開始南返。

    回程經過遼東白山的時候,太上皇登臨山頂天池,在那里立下碑石。

    從鴨綠江口的大行城再次乘船,駛向青島港。

    當年****經戰(zhàn)斗過的大行城,曾經只是一座小軍堡,可如今這里卻是一座興盛的貿易港口,一條鴨綠江,聯(lián)通大海,將無數(shù)的商貨輸送往來。

    乘著渤海艦隊的大船,太上皇駛回中原,在青島這座山東大港登陸,隨后巡游南下,登瑯琊山。

    太上皇在瑯琊山偶感風寒,便在那里停留了三個月,期間還組織了一支冒險艦隊,一支十多條船一千多人的遠洋冒險艦隊,太上皇給他們劃了一張較簡單的海圖,讓他們往東一直航行,越過茫茫大東海,去尋找東荒大陸的南陸。

    雖然士信早就從北方的海峽前往了東荒大陸,但從北邊過去到達的是一片冰雪世界的雪原蠻荒,而從北邊往南的探險并不順利,直到如今,也還沒有南下多過多。

    羅成希望這支新的冒險艦隊,可以直接穿過太平洋,抵達南美,在那片富饒的地方,尋找到南方的許多新物種,比如紅薯、土豆、玉米等等,還有西紅柿等等南美作物,這些東西,尤其是那土豆玉米等那是極其重要的。

    為此,太上皇給冒險艦隊賞賜了豐厚的錢帛,并給予了極重的許諾,若是他們能找到這些玉米、土豆等回來,憑每一樣都可以換取一個實封侯爵。

    三月后,太上皇身體恢復,繼續(xù)南下巡游,經過彭城郡,太上皇在行船泗水的時候,組織人到泗水河中打撈周鼎,經過一個多月的打探尋找,居然真的找到了當年秦始皇都不曾撈出的周鼎。

    抵臨廣陵后,太上皇沿大運河繼續(xù)南下,直抵余杭,登會稽山,祭祀大禹,并且刻石。

    在會稽,太上皇遇刺。

    有刺客意圖在太上皇行路途中以私造投石車伏擊,被探路騎士提前發(fā)覺,刺客被擒,審問之下發(fā)現(xiàn)刺客是一群東瀛海賊,而幕后指揮者是一群東瀛亡國的貴族,他們冒充商人潛入中原,謀劃許久,想要刺殺太上皇。

    這些人膽子很大,可他們想要謀刺太上皇,卻根本不可能成功,雖然好不容易潛入中原,還想辦法預測到了太上皇的路線,但他們那簡易的投石車也根本不可能有機會砸到太上皇的馬車。

    對這些人,羅成倒沒有什么過于驚懼憤怒的,甚至沒怎么意外,畢竟他滅國無數(shù),有幾個不死心的亡國者要行刺他也很正常。

    讓騎士把他們交給地方官府后,羅成就往西而行。

    一路往西到達云夢,巡視了那片荊湖糧倉后,沿湘江南下,到達九嶷山,在九疑山祭祀虞舜。

    祭祀過虞舜后,皇帝車駕過五嶺,到達嶺南,巡游廣西廣東,又沿海南下,南巡廣南、林邑、扶南、真臘、麗水諸道。

    在瑞光港,皇帝與存孝等封侯們暢飲,還下海用床弩射殺鯊魚和捕捉鯨魚,在那里渡過了一個不錯的暑假后,皇帝溯麗水河而上,直抵瑞麗。

    然后棄船乘車馬,到達麗江、大理等地,在那里休整了幾個月后,皇帝往西到蜀中,在成都呆了一段時間后,往西越過大雪山,到了偏僻的西山,然后進入雪域高原,前往衛(wèi)藏。

    經過了象雄道后進入勃律道,在昆侖山下的雪山冰川間穿行,沿信度河南下,進入到了天竺大陸。

    沿信度河一直到阿拉伯海,皇帝乘上遠洋艦隊的船,往西直抵紅海也門,然后沿著朝廷這些年在紅海南岸的殖民地,一路前往地中海,一直抵達埃及。

    到達埃及的時候,皇帝出巡已經整整五年。

    這五年,羅成游山玩水,確實不再干涉朝堂的事務。雖然皇帝會定期派人給皇帝送上奏章,很多重大國事皇帝也會請示他。

    但羅成每次看過,都只是在后面回個已閱,甚至到后面,干脆是連這兩個字也不批,原樣封回。

    雖然皇帝上臺后也犯了一些錯誤,但只是些小錯,皇帝終究還是坐穩(wěn)了江山。

    政事堂和翰林院,包括御史臺和樞密院,都已經換上了一批新人,這些是當年東宮里的官員們,如今經過五年時間,長孫無忌等元老大臣,也或任滿,或年老,都漸漸退出了中樞,很體面的退出。

    嘉文對這些老臣還是很優(yōu)厚的,任過宰相和大學士的,皆得以國公爵位致仕,每人還破例得了一塊不錯的封地,原有公爵和封地的,也都另有封地和封戶、錢帛增加。

    這五年,也有許多開國功臣們去世。

    老朋友越來越少了。

    太上皇的身體大不如從前,但還算硬朗,五年的巡游,不但沒讓他的身體變壞,反而好像讓他的身體更好了些。

    在埃及的時候,正碰上阿拉伯人又出兵來爭奪。

    此時的阿拉伯帝國,經歷了先知和四大哈里發(fā)時代后,實力強勁,稱霸中亞,波斯薩珊已經徹底滅國,大部份被大食所占,部份并入大秦。

    在四大哈里發(fā)之后,原本是以推舉方式推選領袖的大食,最終卻被倭馬亞家族奪得了阿拉伯的統(tǒng)治權,他們依靠當年對敘利亞征服之后成為敘利亞總督的權力,早把敘利亞和大馬士革經營的跟他們家族的私人領地一樣。

    四大哈里發(fā)的第三任奧斯曼正是倭馬亞家族的,后來他被刺殺,第四任哈里發(fā)卻是倭馬亞家族的仇敵,而倭馬亞家族原本是麥加最古老的十二大家族之一,曾經他們的族長瘋狂反對先知。

    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原本是第三任哈里發(fā)奧斯曼的堂侄,領靠著叔父任哈里發(fā)時給予的特權,把敘利亞經營成私人領地,這使的第四任哈里發(fā)遇刺后,他領靠強大的實力壓制其余諸派,成功成為新的哈里發(fā)。

    但是這位哈里發(fā)上位沒多久,卻宣布其子葉齊德為下一任哈里發(fā)繼承人,并隨后把大食的首都遷往自己的大本營大馬士革,如此一來,實際上就是把原來首領推舉制,改成了他們倭馬亞家族世襲制。

    因此,如今的大食,也被稱為倭馬亞王朝,因為他們崇尚白色,故也稱白衣大食。

    穆阿維葉上位幾年后,也漸漸穩(wěn)固了自己的權力,他開始不滿于當年與大秦簽訂的城下之盟,不愿意任由大秦把波斯大片富饒的土地占走。

    尤其是當年大食內斗激烈的時候,大秦聯(lián)合羅馬把大食的盟友阿克蘇姆滅亡后,又西進攻占了埃及多個港口地區(qū),到后來,大食甚至不得不撤出埃及地區(qū),埃及最終落到了大秦人的手中。

    哈里發(fā)對羅馬人耿耿于懷,亡羅馬之心不死,穩(wěn)固大權后,便開始組織大軍北上,連續(xù)發(fā)動了三次對君士坦丁堡的圍攻。

    可惜每一次都敗于羅馬和大秦的聯(lián)合艦隊之下。

    大秦風帆快船寶船,配上羅馬人的海上利器希臘火,三次殺的阿拉伯艦隊幾乎全軍盡沒。

    眼看著破君士坦丁堡不行,哈里發(fā)穆阿維葉又想再奪回埃及,以斬斷大秦艦隊對羅馬的增援。

    穆阿維葉親自率軍自敘利亞大馬士革南下,遠征埃及。

    恰逢太上皇羅成西巡到了埃及,他當即接過埃及指揮權,征召各殖民地的民兵、開拓騎士,還有遠洋艦隊、武裝商船等聯(lián)合起來。

    在地中海,太上皇指揮的聯(lián)合軍大敗大食艦隊,將他們全部焚毀在埃及港口外,隨后太上皇指揮軍隊在陸上也大敗大食軍。

    穆阿維葉倉惶敗退回大馬士革,損失水陸兵馬十余萬,元氣大傷。

    哈里發(fā)被迫派使者向大秦請和。

    天寶六年。

    太上皇和羅馬希拉克略皇帝的孫子君士坦丁二世,還有阿拉伯哈里發(fā)穆阿維葉在耶路撒冷舉行會盟。

    在這次會盟上,六十六歲的大秦皇帝完全掌握著會盟的節(jié)奏。

    戰(zhàn)敗者穆阿維葉因為對羅馬和大秦的接連征戰(zhàn)失利,其國內的四葉派反對者趁勢大興,為了避免羅馬與大秦反擊,四葉派又起叛亂,于是只能同意太上皇提出的和平協(xié)議。

    經過三個月時間的協(xié)商,最后由羅成親自草擬的一份新三皇協(xié)議出臺。

    這份新協(xié)議取代了舊的大秦波斯羅馬永久友好協(xié)議,大秦和羅馬都承認了大食倭馬亞王朝的地位,但同時,倭馬亞王朝也正式也大秦羅馬締交友好邦交關系,并簽下三國邊界協(xié)議。

    這份邊界協(xié)議規(guī)定了大秦與倭馬亞瓜分波斯,波斯高原和兩河流域歸倭馬亞,但呼羅珊和亞美尼亞歸大秦,里海南岸地帶以及波斯東面沿阿拉伯海海岸俾路支山區(qū)都歸大秦。

    另外關于阿拉伯半島,東部的也門和阿曼都歸大秦,而西面的敘利亞歸倭馬亞。

    但耶路撒冷及其以南之地,歸羅馬。

    紅海南岸之地以及埃及,歸大秦。

    大食人不得再侵犯亞美尼亞和小亞細亞,地中海東海岸諸島也皆歸屬羅馬。

    這份協(xié)議對于大食來說,并不友好。但對于屢屢戰(zhàn)敗,而國內又有四葉派趁起叛亂四起的哈里發(fā)來說,簽訂這個盟約也是無奈之舉。

    不簽,那么羅馬與大秦可能就要發(fā)起反擊之戰(zhàn),到時就得面臨東西南北四面夾擊,簽了,那么大家就能暫時和平,一起做做生意各自恢復下國內安穩(wěn)。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