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十三-《太平客?!?/h1>
第(2/3)頁
亞圣有云:“逃墨必歸于楊,逃楊必歸于儒。”
墨是墨家,楊是楊朱,理學圣人解釋道,亞圣之所以如此言逃墨、逃楊與歸儒的關聯關系,乃因“楊、墨皆是邪說,無大輕重。但墨氏之說尤出于矯偽,不近人情
(本章未完,請翻頁)
而難行,故亞圣之言如此,非以楊氏為可取也?!彼?,逃墨、逃楊之說指的是避棄墨、楊之說而歸于儒,所含的是“去邪歸正”的意思。
故而,后來對于儒者涉足釋氏之教而最終棄離釋氏回歸儒家者叫做逃禪。逃禪以歸儒,變贗以求真,即逃離禪而回歸于儒。
理學圣人年輕時亦嘗留心于禪,讀儒書,以為與佛合,但他最后做出的是逃禪歸儒的選擇。如其詩句所謂:“逃禪公勿遽,且畢區中緣?!?nbsp; 因而,在這類出入佛道的問學一路中,避佛而逃離禪佛的稱之為“逃禪”。
不過后來佛門興起,為了消除逃禪帶來的影響并混淆儒門主張,又把逃禪說成學佛或者遁入空門,其中的“逃”字不再是“逃離”的意思,而是變成“逃避”的意思,頗有些為了逃避現實而躲入空門的意思。
儒門戰敗之后,道門開始“閹割”儒門,廢黜學宮,限制儒門弟子,許多儒門之人無法接受,又無力反抗,對當權的大祭酒們深感失望,干脆脫離儒門。
他們脫離儒門之后,道門是去不得了,只能去往佛門,是為“逃禪”。
這些人的加入,變相地增強了佛門的實力,并為日后佛門與道門交惡埋下了伏筆。
白發老人脫下外袍,從寬大袍袖中抽出一個信封,說道:“我來此的路上遇到了一人,他請我將這封信轉交給你?!?
老僧擺了擺手道:“都是自己人,你直接念吧?!?
白發老人點點頭,從信封中抽出信箋,一字一句讀道:“楊兄大鑒,相謀之事,干系重大,某今不負楊兄所望,與諸公議定,相約入金陵,共圖舉大事?!?
白發老人頓了一下,抬頭望向老僧,“沒有落款?!?
老僧背負雙手,望著一簾秋雨,喃喃道:“好一場秋雨啊?!?
中年僧人面色凝重,緩緩說道:“據我所知,駐守金陵府的理學大祭酒已經動身前往玄都,參與道門的金闕議事,再加上李玄都無法脫身,這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老僧不置可否,背對白發老人,問道:“不知世兄怎么看?”
白發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