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張家老祖,清水仙人-《地仙正道》
第(1/3)頁
竹林隱士,風吹動,竹葉輕搖,濤聲陣陣,鹿鳴雙仙。
清水和白露是一對結伴同修的道侶,白露對外顯童女相,清水則是童男相。
道侶,既是一同修道的同伴,也是彼此依靠的好友,關系親密更勝凡間夫妻。
道侶相互扶持,互相濟度,多為兩人,也有多人結伴修行。
在修行路上,誰也不敢說一帆風順,總是會遇到種種阻礙,是一人難以解決的,這時就要靠道友幫扶了。
比如渡劫這等極其隱秘之事,關系到身家性命,往往會拜托道侶護法,在渡劫之人最脆弱的時候,替他阻攔一些意外。
是以,道侶比夫妻更可信,比知己更難得,非要是彼此相知甚久到足以交托性命的程度,才有可能結為道侶。
竹林并不在書院內,而是位于書院的后面。
整整過萬畝的竹林,全部生長著至少三丈高的竹子。
竹林間到處都有泉水,小溪,小渠,水流聲不絕于耳。
沿途還有些小動物探頭探腦,仔細瞧去,又窸窸窣窣地跑走了。
過了一段石板路,面前出現了湖泊,湖心有零零散散十幾個小島,小島之間都搭建了細細長長的浮橋,通體都是竹子做的,沒入水下的橋樁也是如此。
浮橋曲折蜿蜒,只容兩人并肩而過,踏著浮橋能感受到湖面吹來的陣陣涼風。
此時日頭已高,陽光正好,湖面水波瑩瑩,反射著陽光。
一片藍天竹海倒映其中,置身水面回廊上,身邊都是竹海,水面倒映著藍天,一時間竟有著人在天際的錯覺。
水天之間,唯有腳下回廊,身邊欄桿,還有前方的小島,而四周全是竹海。
白色的鷗雀展開雙翅,撲棱棱地拍打著,低低地貼著水面飛過,細長的喙不時扎入水下,啄食小魚,發出哇哇地鳴聲。
順著水上長廊一路走來,經過好幾個湖心小島。
島上都有宮觀建筑,有丹房,劍爐,經樓,賞荷廳,涼亭等建筑,都有濃厚的前朝宮廷樣式,美觀大氣。
“鹿鳴書院果然跟前朝宗室有關,野史有云,前朝國滅前,十二公主并七皇子,在烏衣衛的護衛下,帶著宗祠神主衣冠南渡。算算時日,書院那時已有雛形,還沒有而今這般規模。”
“這幫遺老遺少最后南逃,相必是搬空了國庫,即便那時國庫沒多少錢糧,內庫總還是有的。有了這許多銀錢支持,足以使得任何一家書院興盛……而鹿鳴書院發跡時間,恰好吻合,就連地點也相差不大。”
“前朝頹勢,并非朝夕之功,而是早有預兆,前后歷經六十年動蕩,大廈將傾,宗室中人不可能看不出來,相必早就準備好了退路……各種跡象都有所顯示,這歌推論并不離譜。”
“若是鹿鳴書院本就是宗室中人預備的一條退路,就說得清了!”
正思索間,隱約聽到左前方不遠處傳來琵琶聲,錚錚有力,似是軍樂。
于是就循聲而去,這里的道路曲折蜿蜒,周迅也樂得在此轉悠,又走過一座拱橋,繞過幾座廂房,終于來到琵琶聲傳來之處。
這里應是一處花園。
四周都是開滿水墨色的梅花樹,池水都是墨汁,除此之外,再無旁的花草,這片天地仿佛就是一幅水墨畫。
在墨梅樹下,池水邊,有一玄衣黑裳男子,約莫二十許,側對著他,跪坐石板上,懷抱琵琶,專注地彈奏著。
他的對面,一位少年公子哥兒,同樣跪坐于石板上,右手拄著下巴,聽得入神,不時拿著折扇,“噠噠”,敲擊著節奏,聽到感人處,更是潸然淚下,似乎觸動了心弦,想到了悲傷之事。
一曲又一曲,兩人一奏一聽,恍若無人,更不曾顧及到旁聽的周迅,或許是發覺了,但不愿中斷這場演奏。
周迅也是隨意找著一處還算平整的巖石,拭去塵埃,側躺下來,一同聽琵琶聲陣陣。
良久,曲終,人未散。
聽曲的那少年公子哥已是淚流滿面,感嘆道。
“老祖的曲藝,可以入藥了。聽著這一天的曲,我的病都去了三分。”
彈奏的男子抱著琵琶站起身來,笑道。
“你這小子,生得好一張巧嘴,說吧,這回又準備打什么主意?先說好,我這里可沒有什么丹丸給你吃的!”
那少年郎卻道。
“說不知這八百里內鹿鳴書院隱居著兩位仙人,老祖您清水丹房的名頭猶在白露仙子之上,怎么就勻不出幾葫蘆的靈丹妙藥給晚輩嘗嘗鮮?”
他卻是打著清水仙人爐中丹藥的主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