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蕭墻操戈何所誘-《三國縱橫之涼州辭》
第(1/3)頁
興平二年,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里,有諸多不平凡的人死里逢生,開始奠定了自己的基業,也有眾多被視作“不平凡”的人,已經慢慢走向衰亡。
在兗州慢慢扳回劣勢的曹操,在乘縣以虛實之計,再次擊敗了主動出擊的呂布、陳宮軍隊,并趁勢追擊,攻下定陶,一路勢如破竹,順利平定各縣,將呂布的殘軍徹底逐出了兗州境內。
兗州叛亂的元兇之一張邈,在向淮南袁術求援的路上,被亂軍殺死。
剩下張邈之弟張超,苦苦死守著陳留的雍丘城,但隨著大量曹軍的圍攻,陷落也只是時日長短的問題了。
經過這場前后歷時兩年的兗州爭奪戰,反抗曹操的兗州叛軍死的死,逃的逃,大體灰飛煙滅,曹操總算是在兗州牢牢鞏固住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反觀大河北岸,身處河北的袁紹在兵事上卻出現了挫折。
原本,按照“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的戰略設想,袁紹在向四方用兵中,可謂是穩步推進的。
擊破了于毒、張燕后,冀州的地盤已經日漸穩固,而在鮑丘水一戰,麹義大敗公孫瓚之后,北方大半個幽州,也已經歸屬到了袁紹囊中。
東方戰場,被派到青州的長子袁譚,驍勇善戰,北排田楷,東攻孔融,青州的歸屬權,漸漸明朗。
西邊的并州,外甥高干也漸漸統合太原、上黨兩郡之力,招致四方游土,民心多歸附。
南方的戰場,兗州的盟友曹操雖然陷于叛亂的泥潭之中,可是兗州的東郡,依舊牢牢掌控在袁紹一方的手中,只要時機一到,來自河北的兵卒,完全可以源源不斷地渡過大河,南下介入到兗州的爭斗之中。
可惜,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四方告捷的河北,突然一南一北傳來了告急的羽檄。
圍攻公孫瓚于易京、準備畢其功于一役的麹義大軍,因為軍糧不濟,不得不引軍撤退,結果撤退途中,被公孫瓚出城追擊的騎兵追及,麹義大敗,河北軍士死傷慘重,原本危在旦夕的公孫瓚勢力又重新活了起來。
南面被袁紹委以重任,鎮守東郡的東郡太守臧洪因為舉主張超一事,與河北的袁紹決裂,舉東郡一地,背離鄴城。
高歌奏捷的趨勢被中斷,北面大敗,南面叛亂,這立即引起了身居鄴城的袁紹的高度重視,袁紹率領文武,親自出兵,沒過多久,就平定東郡叛亂,將臧洪圍困在東武陽。
只是臧洪收縮兵力,嚴防死守,四面圍攻的袁紹軍急切之間也攻城不下,不得不陷入到了長久的圍困之中。
淮南之地,連敗于曹操之手的袁術重新站穩了腳步,北方受挫的他逐步經略南方的揚州,并放眼四顧,開始垂涎劉備新領的徐州之地。
借著袁術經略揚州之際,蟄伏依附在袁術麾下的孫策終于得到了屬于自己的機會,討還了父親孫堅的一些舊部兵馬,渡江進入江東,結果剛剛進入江東不久,急迫地想要建功立業的孫策就在涇縣遭受了山賊大帥祖郎的襲擊。
深陷重圍的孫策在馬上被山賊圍攻,險象環生,山賊的刀甚至一度砍到了孫策的馬鞍上,幸好自己父親的舊部程普及時援救,才將孫策救了出來,并合力殺出了重圍。
接下來,虎口脫險的孫策雖然依靠父親舊部、淮泗賓客組成的軍隊,再加上個人的驍勇善戰,在江東之地連戰連勝,但他對于江東的統治,還遠遠談不上穩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