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四章 不破不立-《權馭大明》
第(3/3)頁
南京的失陷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使得原本還算團結的南明政權立刻四分五裂,再也沒有一個能發(fā)號施令的人,各地有野心的宗室紛紛自立,先后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撫州的益王朱慈炲和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等宣布監(jiān)國。
不過這些政權沒有根基,不過曇花一現而已,數天后就被推翻,淪為了笑柄,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大明的情報源源不斷地送到了李宏宇的手里,在各地自立的宗室里,出現了兩股強大的勢力,唐王朱聿鍵福州監(jiān)國稱帝,改元隆武,取得了不少南明官員的支持。
由于消息隔絕,魯王朱以海隨后監(jiān)國于紹興,如此一來,南明的地界上就出現了兩個并存的政權。
這個時候,滿清為了維護統(tǒng)治再次宣布薙發(fā)令,這使得江南一帶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清斗爭,清軍一時無力繼南進。
原本,這是南明發(fā)動反攻一舉收復失地的大好時機,可由于南明內部嚴重的黨派斗爭與地方勢力跋扈自雄,再加上且隆武政權與魯王政權為爭大明的正統(tǒng)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zhàn)。
因此,南明錯過了奪回江南的機會,當清軍平定了后方的動亂再度南下時,隆武政權與魯王政權先后為清軍所滅。
隆武政權滅亡后,桂王朱由榔于肇慶監(jiān)國,隆武帝之弟朱聿鐭援引“兄終弟及”自立于廣州,改元紹武,隨后朱由榔也稱帝,改元永歷。
與隆武政權與魯王政權一樣,永歷政權和紹武政權也因為爭大明正統(tǒng)地位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大動干戈,互相攻伐。
結果,紹武皇帝在位四十余天就被清軍俘虜,最后絕食而死,也算是保全了氣節(jié)和尊嚴,而永歷皇帝在清軍的脅迫下逃入了廣西,過上了東躲西藏的日子。
原本失去容身之所的永歷皇帝想要投靠襄陽的襄王或者武昌的楚王,但最終放棄了這個念頭。
在大明的地方藩王中,如今也就只剩下襄王和楚王擁有重兵,雄霸長江以北的湖廣地區(qū),使得滿清不得不繞開他們的地盤。
可話又說回來了,襄王和楚王作為地方上實力最強的藩王,兩人都沒有在弘光皇帝死后自立,但也沒有承認弘光皇帝以后那些自立的藩王,因此永歷皇帝去投奔這兩位王爺豈不是自尋麻煩?
不過,永歷皇帝的運氣比較好,在廣西的時候遇到了一支南下的大順軍殘部,結果得到了其擁護,以此有了自保的力量。
之所以說是大順軍殘部,是因為清軍用紅夷大炮轟開了潼關后攻占了大順的國都西安,李自成不得不率軍南下,結果半路上心情沉郁的李自成還沒過長江就病死在了軍中,這使得大順軍分為了兩支,分道揚鑣。
其中一支大順軍過了長江找到了永歷皇帝,另外一支大順軍則在紅娘子和李巖、宋獻策的勸說下投降了襄陽府的襄王,使得襄王的實力大增。
恐怕崇禎皇帝無論如何都想不到,攻破京城滅了大明的大順軍有朝一日竟然會向大明投降,而且還成為了自立的永歷皇帝賴以依仗的力量,著實可笑。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