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陛下,諸葛亮孔明的計謀的確不錯,但是不可否認,多少有些冒險,若是主力不能及時回援,那么陛下就會陷入包圍圈之中,一旦戰事不利,必會有損!” 趙云在會議上從來不反對孫權的任何決定,支持孫權的所有聲音,但是不代表他就沒有意見,他還是開口反對了。 “你們擔心朕,朕心中明白!” 孫權聞言,轉過身,目光看著趙云,看看高順,在看看徐琨,嘴角揚起一抹淡然的笑容,道:“朕從來都不是一個無畏生死的人,老實說當年在希臘戰役之后,朕心中就下了決定,日后戰場上,必以穩為尊,絕不輕易冒進,以身犯險,但是朕還是答應諸葛亮的戰略部署了,知道為什么嗎?” “請陛下明示!” 三人拱手問道。 “因為朕相信你們,中央軍團是朝廷位列戰斗力第一軍團,禁衛軍重組之后,雖只有五萬大軍,但是也是精銳之兵。” 孫權道:“最重要的一點,無論中央軍團還是禁衛軍,都已經全部換上新式武器,朕相信就算陷入百萬大軍之中,也足夠能自保!” 中央軍團,那可是一個坐擁二十萬大軍,全部使用新式后膛槍的軍隊,是一支熱武器軍隊,足以橫掃戰場,這就是孫權的底氣,自認為不敗的底氣。 吳朝雖然已經開始裝備新式火器,但是其實并沒有太多熱武器和冷兵器的概念,他們根本沒有經歷過熱武器橫掃冷兵器戰場的經歷,無法去相信這一切。 但是孫權知道,他知道當吳軍開始全部裝備新式武器的時候,橫掃天下,再無阻礙。 有中央軍團和禁衛軍在身邊,就算諸葛亮出現失誤,導致他被主力包圍,他也不擔心自己會吃敗仗,他相信準備了后膛槍的中央軍團戰斗力。 ************************ 吳軍主力從塞維魯開拔的消息自然瞞不住羅馬軍的耳目。 色雷斯行省是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軍屬于在本土作戰,在這一片土地之上,他們有天然的優勢,吳軍的大軍開拔,浩浩蕩蕩的而過,這種消息不用刻意打探,都能傳到他們耳朵之中。 “將軍閣下,惡魔大軍的主力已經開拔,他們兵分兩路,從東面和西面雙雙北上,行軍速度很快,三日之內,已經連破我們六七座城池之多!” 色雷斯城的城郊之外,班尼迪亞走進查克斯的營帳之中,迅速的稟報:“經過之前色雷斯南部戰役的教訓,他們好像放棄占據我們城池,兵馬呼嘯而過,發現沒有我們大軍主力之后,繼續北上,估計不用多久,就已經可以兵臨色雷斯城了!” “你認為我該如何應對?”查克斯平靜的面容閃過一抹戰意,但是他壓抑自己的戰意,循聲問道。 “避開!” 班尼迪亞開口說道。 “為什么?” “現在還不宜和他們硬拼!”班尼迪亞道:“我認為還需拖一拖,最少拖到他們士氣降落之后,才出擊而戰!” “那色雷斯城呢?” “放棄!” “這可是你們家族世世代代的封地,你就不心痛嗎?” “為帝國大業,一城一地得失,無關重要!” “既然你都不心痛,我也沒有什么好說的!”查克斯道:“按照你的想法來了,在這片大地上,你應該比我們更加熟悉,如何才能隱藏起來,你更清楚!” “請將軍閣下放心,我一定會讓帝國大軍消失在惡魔的眼球之中!”班尼迪亞自信的道。 “將軍閣下!” 營帳之外,走進一人,正是高盧軍團主帥,維克斯。 “維克斯,有何事?” “末將來為一人求情!”維克斯俯首而下,聲音郎朗。 “是狄奧嗎?” “將軍閣下,他已經在營外俯跪的好幾天了,這樣下去不僅僅會讓他沒命,也會讓十字軍團的將士在大戰之前失去戰斗的士氣,所以末將懇請,給他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 “傳他進來!” 查克斯沉思了半響,才冷冷的道。 “是!” 維克斯大喜,連忙走了出去。 “班尼,你認為我應該如何對狄奧?” “將軍閣下心中早有方案,不用問我!”班尼迪亞微笑的道。 “馬克里努斯的死他總歸要負起責任,在營前讓他跪幾天,我也算是對帝國的將士有了交代,他是一員不錯的將領,如今獨當一面的大將太少了,算他幸運!” 查克斯冷哼了一聲,說道。 ********** 八月下旬,吳軍進兵的速度開始加快。 吳軍主力之中,飛虎軍團已經南下,返回南方戰區了,而骷髏軍團也進入了希臘海域,聯合海鷹軍團的主力,正在追擊圣天使軍團,準備攻取希臘行省的北部。 在東方戰場之上,除了孫權親自率領的中央軍團和禁衛軍之外,就只剩下東方戰區的三個主力軍團,關中軍團,匈奴軍團,雪豹軍團。 潘鳳親自率領東方戰區匈奴軍團和雪豹軍團,兩大軍團主力從色雷斯東側的道路沿途直上,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直接攻破了色雷斯城。 攻破色雷斯城本來以為多少有點兵馬鎮守,但是兵臨城下之后,不費摧毀之力就已經拿下了。 這再一次證明了羅馬軍主力避而不戰的猜想。 另外諸葛亮親自率領的關中軍團繞路西面,沿路北上,直奔色雷斯行省和接洽的麥西亞行省邊界。 兩路大軍勢如破竹,一座一座的色雷斯城池被攻破。 而羅馬軍的主力始終沒有出現。 當然吳軍也并不輕松,不得不承認羅馬人的這個猥瑣戰略給吳軍的將士帶來很大的困擾,當你認為已經攻破一座城的時候,你就會不知道什時候遭遇襲擊。 這些襲擊很零散,來源于當地那些不起眼的百姓,各種各樣的方式,防不勝防,不僅僅有傷亡,而且讓吳軍將士弄得有些疲憊不堪。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