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立威的想法-《無悔九二》
第(1/3)頁
前世有朋友跟吳小正說過,長市最亂的時候,應該是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第一次嚴打之前。
80年代那次嚴打,把長市的道上人物掃進去了一大批,長市的社會秩序又稍稍好了兩年。
但一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街頭又亂了。
這跟吳小正估計的一樣。
因為這種亂象,全國都一樣,一直要到九六年后,才會再次好一點。
要想真正再好點,那就要到起碼二十年之后。
長市的道是很有特點的,這跟湘水的道有相同之處,又有很是不一樣的地方。
首先,長市的道講“義”。
這點其實哪里的道都一樣。
有道就有規矩,但如果不是“義”字當先,規矩就亂了,道也就亂了。
而長市人把“講義氣”叫作“義道”。
只不過,這個“義”字怎么來講,其實是有訣竅的。
最起碼一點,“義”字是一定要掛嘴邊的,但內心講不講,對誰講,講到什么程度,那就見仁見智了。
不管在哪里,真正死講義氣的人,一般都會混得很糟糕。
而憑吳小正前世的印象,他知道,大多數長市本地人講“義”字,會講得有點滑頭,難以經得住考驗。
在這方面,長市人就不如湘水人、邵市人。
所以到了后世,在長市道上勢力比較大的,反而不是長市本地人,而是更為團結的湘水人、邵市人、衡市人等。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吳小正這才敢猛龍過江,決心在長市的道上立立威,亮一下名號。
“長市的道上人物不團結,還表現在一個地方,那就是南北對立。”
這是一段老長市人都知道的典故。
在長市,以五一路為界,分為南城和北城。
之所以這么分,是因為在民國以前,長市的城區就是由兩個縣組成,分界也正是以今天的五一路為界,以北是長沙縣,以南是善化縣,兩縣同城分治。
如此一來,南城和北城雖然同在長市,但在文化上、語言上、生活習性上等都還是有些許的差異。
最關鍵的是,自古以來,南城與北城之間的經濟差異就十分明顯,南邊八角亭一帶,一直就是長市的商業中心,南城的商業比北城要發達,人口密集度也高于北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