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3章 被低估的市場-《無悔九二》
第(1/3)頁
人很多時候其實是很矛盾的,比如說現在的吳小正就一直在反復思考一個問題,他這么大力把國際品牌提前引入中國,這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
其實,這個問題就算是到了后世,也是一個爭議不斷的問題。
客觀來說,國際品牌和外資的進入,對中國的發展來說是有利有弊的。
有利的一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能緩解國內的就業矛盾,為中國百姓創造大量的工作機會。
二是其生產技術能帶動中國的技術進步。
三是外商投資帶來的開發項目和方案,能促動著國內新興產業的崛起。
這幾個方面,在后世是得以驗證了的。
三十年后的中國之所以能重新成為世界強國,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及外資的引入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可弊端也同樣明顯。
一是在發展過程中,大量的錢都被外資卷走了,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走入“繁榮而不富裕”的怪圈。
在這一方面是有明顯的例子的。
比如說在1988年就進入了中國的寶潔公司,在某一段時間內,其旗下的“飄柔”、“海飛絲”、“潘婷”等品牌,曾占據了中國洗發水市場份額的60%以上。
類似的例子很多。
在改革開放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凡是有外資進入的行業,占據市場份額前列的往往是外資品牌,而且還是絕對優勢。
二是對本土企業的巨大打壓。
毫無疑問,在這個年代,外資品牌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資本上,都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大部分本土企業與它們去競爭的話,無異于以卵擊石。
這會使得很多本土企業失去生存的空間,很多民族品牌就此消失。
三是對中國資源的破壞性消耗甚至是掠奪,以及環境污染問題等。
……
因此,關于外資和國際品牌的進入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這一問題,直到三十年后也沒有定論。
這是一個很復雜很深奧的問題,吳小正同樣也沒法下結論。
但他可以確定一點的是,三十年后的中國確實是變強了,因此,他還是決心把國際品牌給引進來。
對吳小正來說,就算他是重生之人,他也沒法改變中國發展的大勢,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盡一點微薄之力,先讓自己的家鄉變得更好一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