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良苦的用心-《無悔九二》
第(1/3)頁
吳小正到底想把響水新村打造成什么樣的世外桃源?
他其實沒想那么多。
他不是體制內的人,因此并沒有怎么正兒八經地想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啥的,他只是希望,自己老家的鄉鄰們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能老有所依,能少一點他家前世那樣的人間悲劇。
吃好穿好住好這一點還不算難辦,只不過是多花點錢,再扶持一下村辦集體企業,他就有把握讓村里人過上比其它地方更好的生活。
后一點就有點難了。
鄉村惡習這東西,那里都免不了,包括他重生之前的響水村也是如此。
而且他還知道,經濟越發達,很多惡習就傳播得越快,淳樸這兩個字也會離大家越拉越遠。
因此,他必須在這方面做點文章。
和經濟利益掛鉤就是他所能想出的最好辦法。
人就是這么現實。
而這份東西,擺到臺面上來,就是所謂的精神文明。
當然,老爺子等人所看到的,還只是他所做文章中很小的一部分,他還埋了很多坑根本就沒講出來。
現在他準備透露出來一些了。
看在老爺子大老遠親自跑下來的份上,他也必須拿出點誠意,讓他有所收獲而回。
“我想要做的,就是讓集體的力量重新發揮出來。”
他的第一句話就讓老爺子很感興趣。
集體的力量!
他終于發現了響水新村跟其它富裕村的不同,就是村集體在村里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在這個年代,這樣的情況已經很罕見。
這也是市場經濟時代和計劃經濟時代的不同。
人心齊,泰山移。
這句話是對計劃經濟時代基層村組織的形容。
在那個年代,土地的所有權跟使用權都是歸村集體所有,大部分的公共財產也掌握在村集體手里,村里的主要事務也是由村集體統一安排。
因此,在那個時代,一個行政村更像是一支部隊,村集體號令一出,整個村無人不從。
可在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被分到戶以后,家庭開始獨立了,村集體也窮了,這使得村集體的話越來越被村民們當成了耳邊風,尤其是關于規矩方面的東西,在很多基層單位無法執行下去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