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聰明-《二哈之神話》
第(2/3)頁
“我彈一首《高山流水》吧!”紫鈴說道。
《高山流水》古典十大名曲之一,伯牙與子期的故事都聽過:國春秋時期,伯牙投師成連先生學琴,成連帶伯牙到東海蓬萊山去實地領略“移情”功夫,伯牙在大自然的環境中觀察體驗后,琴藝大進,成了著名的琴師。
而鐘子期對音樂有很高的鑒別欣賞能力,伯牙彈《高山》,鐘子期說“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彈《流水》,鐘子期又說:“洋洋乎,若江海。”伯牙便說:“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兩人一位善彈,一位善聽,遂成為知音。
而《高山流水》這首古箏曲的難度也是非常大的!
聞言,中年人一愣,“你確定要談《高山流水》?”
紫鈴笑了笑,沒有回答,但手上已經輕輕彈動起來。
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后者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落,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
全曲共有九個小段,可分為起、承、轉、合四大部分。
起:引子由緩慢的速度以散音奏出:這個引子音樂氣氛靜穆,接著旋律在寬廣的音域內不斷跳躍,變換音區,猶見高山之巔,云霧繚繞。整個“起部”曲調節奏明朗,情緒活潑輕快,清澈的泛音猶如“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抒發了在深山茂林息心靜聽流水琮時的愉悅心情。
承:綿延不斷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猶如點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細流。這一部分用實音演奏,音樂進一步展開。音樂寫情多于寫實,“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云流水。”
轉:用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滾”、“拂”等手法,如瀑布飛流,匯成波濤翻滾的江海。“轉部”分成前后兩個部分,
1).
前一部分中旋律出現大幅度的上、下滑音,猶見“激流中之洄瀾,飛濺之浪花。”
2).
后一部分連續運用“拂”、“滋”等復雜的演奏技巧,“蓋右手滾拂略無停機,而左手實音動宕其中,或往或來無窒礙,緩急輕重之間最難取音”。這些演奏技巧使得樂曲形象地描繪出流水“極沸騰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使聽眾似“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只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一連串在高音區先降后升的泛音群過后,江水已不是那樣的洶涌澎湃,而是“輕舟已過,勢就徜徉,時而余波激石,時而旋微漚。”
合:變化再現了“承”、“轉”部分音調,并引進了一些新的音樂材料,它在速度和力度方面比前面快而強,因而音樂比以前更為激動,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美麗山川的熱情歌頌。用泛音演奏節奏寬暢的短小樂句,從屬音到主音終結全曲。人們極目遠眺,煙波浩渺,心曠神怡。
《高山流水》全曲形象生動,氣勢磅礴,是一曲對祖國壯麗河山的頌歌。
當然,紫鈴彈的不可能達到這個意境,十分之一就不錯了!
琴畢。
眾人久久未語,辦公室里的人都沉浸在琴聲中。
“啪!啪!”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