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歡喜悲憂過大年-《黑土地傳奇之過江龍》
第(3/3)頁
說話的時候,外邊已傳來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有的人家已經開始發紙了。農家所說的發紙,其實就是在新年舊年之交時舉辦的儀式,簡單而富有情趣。
肖姥爺讓舅媽先燒上水,準備煮餃子。又把大家叫到院子里,看發紙和放鞭炮。
舅舅抱來黃豆桿和芝麻桿,放在院子當中,準備點火。黃豆桿火旺,芝麻開花節節高,預示著來年大吉大利。黃豆桿和芝麻桿也都是原來就準備好的。
肖姥爺在地上畫了三個圈,放進三疊黃紙,紙上都寫著表。這是海子寫的,有肖姥爺的爹媽一份,海子舅爹媽一份,還有海子爹一份。肖姥爺讓海子舅和海子向東南方向磕了三個頭,把紙點著。自己也對南方磕了頭,把另一份紙點著,向三個圈外撒去,說是打發外鬼神的,然后才點燃自己面前的那疊紙,嘴里還不停地叨咕著。
舅舅點燃了院中的那堆火,肖姥爺領著男人對著火堆磕頭,并往火堆里撒了些黃紙,當火堆燒得正旺時,大柱子在三姨的指揮下,燃放起鞭炮。剎那間,鞭炮聲不絕于耳,把人們的歡樂與期盼帶到了頂點。放完炮,又放花,喜慶氣氛被一次次推向高潮。也就是肖姥爺一家發紙的前后,屯子里各家各戶也都用相同的儀式,辭舊迎新。鞭炮聲、歡樂聲響成一片,伴隨著熊熊的火光,在天際間回蕩。
年夜的餃子煮好了,舅媽往火堆里扔了幾個,又端了幾個放在燈籠桿下。大家一起回屋,準備吃年夜餃子,辭舊迎新的儀式也就結束了。
回到屋里,放好桌子。肖姥爺又領著全家在祖宗供桌前繞了幾張紙,點上供香,放上一盤年夜餃子,磕完頭,才一起圍坐在桌子上吃餃子。肖姥爺仍然勸大家喝一點酒,說些吉利話。大人們都不忙著吃,看著孩子們狼吞虎咽的樣子,笑瞇瞇地享受著他們的快樂。
“我吃著一個”,“我也吃著一個”。孩子們從嘴里掏出銅錢,那輕輕咯牙的感覺,吃到銅錢的炫耀,滋味美極了,幸福到心里。
搶先吃飽的孩子們,按輩分給大人磕頭。長輩們一邊樂呵呵地說:“好了好了,別磕了。”一邊從兜里掏出幾個小錢,分發到孩子們的手里。三姨今年最大方,一人給孩子們一塊大洋壓歲,海子也有份。肖姥爺想說什么,但礙于過年,就把話咽下去了。
一家人吃完年夜餃子,肖姥爺讓舅舅把各屋和外面的燈籠里都換上新蠟,讓舅媽端來滿滿的一盆餃子湯,讓每個人都喝上一碗,說是原湯化原食,來年一切都順順利利的。又讓三姨把緩好的凍梨、凍柿子、沙果連同瓜子、糖都端上來,讓孩子們吃。他自己則從柜子里掏出一副紙牌,鋪上墊,擺了起來。
“爹,你就出去找人玩會吧,自己在那擺,多沒意思。”三姨知道爹每年吃完年夜餃子后,都出去玩半宿,初一早晨才回來。
“不去了,一會你大姐收拾完了,我們幾個玩。年午黑天如果手氣不好,一年不順,不去了,在家陪你們玩。”肖姥爺說。
收拾停當,一家人擠在一鋪炕上,吃起了零食。肖姥爺、肖姥姥、舅舅、舅媽四個人在炕頭玩牌。三姨領著幾個孩子在炕梢玩嘎拉哈。鐵蛋要睡覺,三姨不讓,說年午夜早睡一年沒精神。于是鐵蛋就給打攪混,三姨就前后左右地阻攔他,逗他玩,不讓他犯困。幾個孩子圍著三姨邊玩邊鬧,歡笑聲在屋里彌漫著,擴散在年午夜空里。
農家的年過得很有滋味,一直要到正月十五以后才漸漸淡去。初三的早晨,肖姥爺按習俗給供的老祖宗上完香,做完最后一次祭拜儀式,就把祖宗牌位收了起來。當然,有的農家還要供奉到初五,有的人家供奉三代宗親,長年不撤,但肖姥爺家就是這個習俗,每年供奉到初三。不過,祖宗牌位一撤,海子就覺得這年味也淡了許多,一股沒名的惆悵又悄悄襲上心頭。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