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430章 輕騎無敵-《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第(1/3)頁

    永貞三年的七里壩之戰(zhàn),在后世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無數(shù)兵家學者耗費無數(shù)時間鉆研這一戰(zhàn)的戰(zhàn)術變化,研究騎軍和步卒之間的優(yōu)劣對比。

    最終得出結論:如果穿云軍沒有李汝魚那一劍,如果正將不是君子旗,必然全軍覆沒,如果西軍將領不是李溯,也會被穿云軍撕得粉碎。

    但這一戰(zhàn),確確實實給后世兵家上了一課,開創(chuàng)出嶄新的戰(zhàn)術。

    原來,單騎軍也可硬撼弓、步、騎軍的配合。

    不止于此,整個永貞年間的天下戰(zhàn)事中,無數(shù)兵家奇人打造出來的戰(zhàn)術,讓這片天下的兵道硬生生拔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

    ……

    七里壩,距離永川城外兩里,是來蘇鎮(zhèn)通往永川必經(jīng)路上少見的曠野之地,初春時節(jié),放眼望去,青山之間一片白綠相疊。

    白的是雪,綠的是麥苗。

    不過此刻在七里壩口上,鐵騎錚錚戰(zhàn)馬嘶鳴,踏碎麥田。

    附近的農(nóng)民,早在開春之前,就被當?shù)毓倮羟采ⅲ蠖鄶?shù)被送到渝州之南,等戰(zhàn)事落幕再反故鄉(xiāng),也有那么一些人瞞過官府逃去了蜀中——一般來說這是不允許的。

    畢竟人口才是戰(zhàn)爭的基礎。

    然而兵荒馬亂在即,當?shù)毓倮粢膊荒鼙M善盡美,只能做到將大部分農(nóng)民遷往渝州之南,少數(shù)逃到蜀中的只能聽之任之。

    當斥候傳回消息時,李溯只能苦笑。

    果然,出現(xiàn)了最不愿意看見的局面,永川的穿云軍棄城出戰(zhàn),這一場突襲,至少在這條戰(zhàn)線上,若是不能全殲穿云軍,就算失敗。

    只不知普州進攻昌州那條戰(zhàn)線如何,想來昌州守將夏侯并無君子旗這等魄力,若是夏侯守不住昌州,自己就可以等來那條戰(zhàn)線上的援軍。

    兩條戰(zhàn)線只要有一條成功拿下一座城,形勢都將利好西軍。

    如此,那我李溯嘗試一番,能否徹底全殲穿云軍。

    成了,則渝州唾手可得。

    敗了,亦還有蜀中天險可守,最差的狀況是退到昌州,和另外一路大軍匯合,以昌州為根基,繼續(xù)蠶食渝州的禁軍勢力。

    李汝魚和君子旗并肩列陣前。

    身后,是薛三和張貴,其后是一千襄陽新兵,最后才是穿云軍的真正精銳,兩千從觀漁南下的老卒。

    看著涌入七里壩的西軍輕騎,君子旗挑了挑眉:“一千。”

    李汝魚長出了口氣。

    萬幸只有一千,若是來犯西軍輕騎超過一千五,對于穿云軍而言將是巨大的威脅,一千對三千,西軍輕騎勝算不大。

    君子旗略有擔憂,“倒是擔心這一千輕騎不會參戰(zhàn)。”

    如果敵軍率軍之人有遠見,就會讓這一千輕騎躲在步卒之后,想辦法撕咬穿云軍,而不是和穿云軍正面硬撼。

    西軍一千輕騎之后,是八千步卒,很快列陣,旋即又變陣,不出君子旗意料,那一千輕騎確實藏到了防御陣型的左側(cè),似乎是準備用來包夾穿云軍。

    君子旗遠眺之后有些意外,“發(fā)現(xiàn)了嗎?”

    李汝魚點頭,“這一支西軍本想突襲永川,是以帶了不少攻城器械,但為了追求速度,放棄了拒馬樁和鹿砦(zhai),但麻煩的是,對方竟然帶了重卒,難道突襲之前,就意料到我們會棄城?看來敵軍將領絕非泛泛之輩。”

    拒馬樁顧名思義,鹿砦則是用樹木或竹子之類削尖而成,一般來說做成一長排尖角,用以阻擋敵人騎兵的撞陣。

    雖然大部分戰(zhàn)事中并不能絕對阻擋騎軍,但也能給騎軍造成不少的戰(zhàn)損。

    尤其是輕騎。

    所以一場戰(zhàn)事,并不是你有著絕對優(yōu)勢就一定能大獲全勝,還得看戰(zhàn)術配合以及兵種配合,比如輕騎機動性很強,但若是遇上重卒拱衛(wèi)下的配備大量弩箭和床弩的弓步兵,會被射得爹娘都不認識。

    弓步兵的弩箭和床弩看似殺傷力巨大,但若是先以重騎沖擊,再輔佐輕騎,弓步兵陣型會被騎軍撞成一堆狗屎。

    這些兵道常識李溯知道,所以他無懼穿云軍,決意硬撼。

    君子旗和李汝魚也知道,所以兩人并沒有選擇立即發(fā)起沖鋒。

    三千輕騎對數(shù)千步卒,看似勝算極大,但對方陣列之前,是數(shù)百重卒列陣,而且鬼知道對方有多少弓步兵……穿云軍的箭,若是遇上重卒,根本破不了甲。

    何況敵軍還有一千輕騎。

    由此也可見,摧山重卒對于西軍而言是何其重要,不過按照今日的形勢來看,趙長衣和黑衣文人對摧山重卒的反叛早有應對。

    想必蜀中在這一兩年,又打造出了一支精銳重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