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六章 鼓-《回到山溝去種田》
第(3/3)頁
雙鼓接到也非常隆重,先是把雙鼓祭拜一番,然后阿沖叔送上今年新制好的單鼓。
單鼓比雙鼓小一號,今年用的鼓湊齊之后,育爺爺又領著阿沖叔和李君閣,來到一處山崖,在崖下祭拜上次鼓藏節(jié)之后,藏于此處已經(jīng)朽爛的舊鼓。
這個儀式,稱為“翻鼓”。
阿沖叔給李君閣介紹:“單鼓為單只,比雙鼓略為短小,祭時現(xiàn)制造現(xiàn)使用。鼓祭結束后,單鼓會送到山間巖洞藏起來,不再取用,任其腐爛。這和我們苗家老時間里的葬禮類似。”
李君閣說道:“那這鼓藏二字,名頭就是從這上邊來的吧?”
阿沖叔說道:“這個就不太清楚了,不過我們更多說是‘牯臟節(jié)’,意思是吃牯牛內臟的日子,不過給你這一說,鼓藏二字似乎更貼切訓雅。”
其實見到木鼓的形制,李君閣已經(jīng)回憶起來了,這風俗自己在書上見過。
四爺爺收集的《永綏直隸廳志?苗峒篇》,《苗防備覽?風俗考》,里邊都有過較具體生動的記載。
“苗峒有謂跳鼓臟者,及合寨之公祠、亦猶民間之請醮……”
“數(shù)年間行之,亥子兩月?lián)袢张e行,每戶殺牛一只、蒸米餅一石,男女早集,多者千余、小亦數(shù)百……。
“苗巫擎雨傘、衣長衣、手搖銅鈴召請諸神,另一人擊竹筒、一人擊木……”
“其木空中,二面蒙生牛皮,一人衣彩服撾之……”
“其余男子各服伶人五色衣或披紅氈,以馬尾置烏紗冠首……”
“苗婦亦盛服、男外旋、女內旋。皆舉手頓足,其身搖動,舞袖相聯(lián)、左右顧盼、不徐不疾亦覺可觀。而蘆笙之音與歌聲相應,悠揚高下并堪入耳,謂之跳鼓臟……”
不過文中對苗家這種大量宰殺耕牛嚴重影響生產的祭祖活動,提出了強烈的批評,然后對清政府明令禁止這種風俗鼓呼叫好。
當然這些跟阿沖叔也說不著,翻鼓儀式過后,就該下山接牛了。
苗寨里的精壯漢子們,全部穿著傳統(tǒng)服裝,早已在游方場列隊等待,加上寨子里邊的狗,今天是傾巢出動。
從后山山口翻過去,便是十五里下山通道。
藍青色的大隊伍在山道上蜿蜒,一路上育爺爺給李君閣介紹鼓藏節(jié)的種種。
這是苗家的第一大節(jié),一般每十三年才舉辦一次,持續(xù)時間長達四年。
正兒八經(jīng)的鼓藏節(jié),第一年二月申日舉辦“招龍”儀式。全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龍場的楓神樹腳,由“鼓藏頭“在五彩寶輦下主持“招龍”。
然后這年的七月寅日舉辦“醒鼓”儀式。
第二年十月卯日舉辦“迎鼓”儀式。
第三年的四月吉日,舉辦“審牛”儀式。
第四年十月丑日,舉行殺豬祭鼓儀式,稱為“白鼓節(jié)”,到此才是“鼓藏節(jié)”的結束儀式。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