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章 后記-《回到山溝去種田》
第(1/3)頁
第一千零四章后記
一年后,阿音生了個男孩,四爺爺取名叫雨新。
李君閣經(jīng)常和自己的孩子在書房里關(guān)上門嘀咕,連阿音都不讓看,說是啟蒙教育。
孩子聰明異常,經(jīng)常坐在那里靜靜地看著大家忙碌,時常帶上思索的表情。
奶奶是最開心的人,經(jīng)常帶著小末末在村里炫耀。
每到這個時候,細心的人們往往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臉上,偶爾會帶上一絲無奈的表情。
三歲時,一天阿音在彈琴時走了一個音,李雨新指著琴譜上一個字,示意媽媽在那里彈錯了。
阿音大為驚訝,琴譜上的字是另一套體系,李雨新沒人教過卻能辨識出來,明顯大異常人。
這引來了海哥的關(guān)注,一次送阿瑟過來過年的時候,順便帶來了一個兒童研究專家小組。
經(jīng)測試,李雨新的智商,竟然高達一百九十二!
這結(jié)果一出來,四爺爺和老伯直接剝奪了李君閣的教育權(quán),由兩人悉心培養(yǎng)。李君閣樂得淪為玩伴,只剩下背著自家兒子跑山,釣魚,看動物的份。
這孩子的性格從小就沉靜,也讓李君閣時常抱怨:“子不類父,未知其可?!?
四爺爺和老伯氣得白眼直翻:“李家溝要再出一個皮娃,那才真是要了老命!”
……
四年后,聯(lián)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
李君閣正在演講臺上侃侃而談。
“女士們,先生們,承蒙秘書長先生誠摯邀請,要我談?wù)劺罴覝系陌l(fā)展經(jīng)驗,我倍感榮幸?!?
“李家溝曾經(jīng)是一個閉塞的小山村,發(fā)展緩慢,偏僻而保守?!?
“但是那里資源豐富,人文氣息獨特而深永,傳統(tǒng)思想氛圍濃厚?!?
“儒家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和其它所有思想一樣,有起有落?!?
“后人給它施加了無數(shù)的粉飾和點綴,因為這些粉飾和點綴,曾將它推上神壇,也曾給它帶來過滅頂之災(zāi)?!?
“其實這思想究其根本,就個人發(fā)展而言,就是以‘孝’為起點,培養(yǎng)自己的修養(yǎng)和品行,并通過學(xué)習(xí),成為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仁者’?!?
“西方思想認為,貴族之所以是貴族,不在于他占有多少財富,而在于他具備多少責(zé)任心,承擔(dān)多少社會責(zé)任,這一點上,東西方的哲人是相通的?!?
“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是為‘仁者’,但是‘仁者’只是具備了幫助別人的能力和本心,具體如何‘施仁’,用什么方法達到‘使民樂從’的境界,這是另一個問題?!?
“這種反面例子其實很多,那些打著拯救的旗號,將自己的思想強加于人,招致抵抗甚至反擊的例子,不勝枚舉?!?
“其實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給我們提出過解決方案,那就是——‘仁者,愛人’?!?
“何為仁,何為愛?”
“有能力幫助別人,也愿意幫助別人,斯為仁?!?
“能力或者不足,但有親近之心,斯為愛。”
“仁,容易流于高傲的施舍?!?
“愛,容易變成依賴與祈求?!?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