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三之道(一)-《峨眉祖師》
第(1/3)頁
人修行之后覺醒三我,其為本我,真我,道我,“一我”死去則有“次我”替之,直至三我全部消亡,這個生靈的意識和判斷才算是徹底的消失在世間,并且不可復原。
天尊中,以太初天尊為例,太初天尊,元始天尊,元始天王,這三個人分別代表渾噩的本我,智慧的真我,無情的道我,先天天尊會把自己的三我分離出來,成為天尊諸身之中的“本身”、“真身”、“道身”。
既“三我”屬于精神層次的概念,那么肉體層次,自然也會有對應的變化,這就是“三身”。
但不是所有天尊都能夠無所顧忌的“斬三身”的,這種操作,在封神演義,乃至于洪荒時代被稱呼為“斬三尸”。
..........
當然,事實上,道家的“斬三尸”,具體其實是“三尸九蟲”,因為上尸蟲有三,中尸蟲有三,下尸重還有三,所以是九個蟲子,每三個蟲子形成一個叫做“鬼神魄”的玩意,很多修行人不能成仙就是因為三尸未除,所以無法全部遏制自己的欲望與感情。
三尸這個玩意呢,“上尸”名彭倨,在人頭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發落、口臭、面皺、齒落。
“中尸”名彭質,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氣多忘,令人好作惡事,噉食物命,或作夢寐倒亂。
“下尸”名彭矯,在人足中,令人下關搔擾,五情涌動淫邪,不能自禁。
所以也有地攤文學說彭祖就是三尸蟲化成的,還有一個說法是因為彭祖第一個斬三尸,所以三尸都姓彭......
《中山玉柜服氣經》則稱“上尸”名青姑,“中尸”名白姑,“下尸”名血姑。然后會鼓動人發生的罪過,也和之前的三彭差不多,反正都是一個意思。
道教認為三尸代表“癡狂,貪婪,憤怒”三種負面情緒,而在洪荒時代,被認為是人的“善”、“惡”、“執著”。
三尸斬卻,等于了斷凡間一切糾纏,沒有善則視眾生為螻蟻,沒有惡則看萬物為芻狗,最后失去執念,那么這人也就廢....咳,不是,是成圣了。
...........
太平天尊現在施展的手段正是如此,他的本尊被大帝混沌拉入混沌界,進行一對一的單挑,而他的影子,即瘋狂的道我“大邪見”,則是和道母對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