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北伐中-《1640四海揚帆》
第(1/3)頁
岳州,西城門,岳陽樓廢墟。
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渺,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一千艘沙船、長龍、快蟹、舢板組成的艦隊依次駛過城陵磯,陳上川的海軍少將旗在一艘快蟹船上迎風招展,在隆隆的禮炮和戰(zhàn)鼓聲中,如云般的帆桅慢速向下游壓去,聲勢動人心魄。
陸地上,大軍已過新墻河。
千余綠營俘虜耷拉著腦袋,被繩子串起,向后押去。
落日西照,將旗獵獵,戰(zhàn)馬長鳴,北風蕭蕭。
帝國師在左,髑髏師在右,兩支無敵的縱隊在長江兩岸分別向漢陽、武昌齊頭并進。
凡南北對峙,自東向西注入洞庭湖的新墻河自然而然成為兩軍的分野,在新墻河上,李來亨的騎兵與韃靼人對峙了大半年。
秋季到來,守序率整補完成的陸軍主力跨過南嶺,進入湖南,新墻河兩岸的靜坐戰(zhàn)爭隨即被打破。河灣和后江兩個騎兵團的戰(zhàn)旗出現(xiàn)在新墻河左岸,鰲拜焚燒大營,率軍倉皇向武昌撤退。
鰲拜在第一時間撤退避免立即遭遇打擊,但韃靼人花費數(shù)十萬兩白銀苦心經(jīng)營的岳州和新墻河防線都廢棄了,岳州及其后的臨湘、蒲圻被屠戮一空。湖南本地綠營和團練、鄉(xiāng)兵紛紛開小差,投降,起義,鰲拜最終退到武昌的大約有6萬兵。
放棄岳州,意味著長江向守序敞開,從上游順流而下,高屋建瓴之勢已成。
守序在湘陰分兵,電白旅支援李來亨向西,經(jīng)常德攻擊荊州。吳藩的軍隊棄城,退入湘西辰州。李部攜帶足以武裝3萬軍隊的繳獲武器和物資,與在夔門堅持近20年的原順軍劉體純部建立聯(lián)系。除了高級將領的名字,在夔門的闖營與20年前縱橫中原的流寇武裝并沒太多關系了,他們是就地守御的抵抗武裝。
得到充足武器裝備的闖營余部迅速從圍剿中恢復元氣,在幾個方向上打退了李國英,被吳藩搶占程度的偽四川總督李國英只得退入重慶,除了他本部的萬余兵,其余綠營部隊都倒向了吳三桂。
守序的兵力不足以控制廣大的占領區(qū),除了湘江、長江等交通干線,其余地區(qū)都交給了普從軍,守序?qū)G營起義、投降部隊都予以任用,他張開雙手歡迎闖營到來。
裝備精良,擁有充足物資補充的李來亨很快成為夔門闖營的共主,他本來也應該是那里的盟主,只是這次,他率領的不是在山區(qū)掙扎的窮苦民兵武裝,而是裝備比韃靼人更好的正規(guī)軍。李來亨與劉體純、郝?lián)u旗、賀道寧等一面在夔門與李國英對峙,一面包圍了荊州城。與十余年前李過打荊州不同,這一次,荊州都統(tǒng)伊爾德不要指望再獲得援軍。
電白旅主力駐于常德,青年團師第11旅駐于長沙,該師第12旅駐于衡州,警衛(wèi)旗隊師第2旅駐于桂林,3萬明軍和新附軍駐扎在湘江左岸各州縣,分別由廣州戰(zhàn)區(qū)和第1軍軍部指揮,建立對云貴吳藩正面。青年團師剛剛形成戰(zhàn)斗力,駐扎期間繼續(xù)訓練加強戰(zhàn)斗力。
安排好交通線,守序率第2、3兩個師和近衛(wèi)旅踏上北伐之路,經(jīng)岳州向武昌、漢陽二府攻擊。
臨行前,守序囑咐新近由欽州兵備道升為湖南巡撫的周瑾重修岳陽樓,這座著名的古跡前些年毀于大火,廢棄至今,韃靼人修不了,就由明軍來修吧。
周瑾欣然領命,這是宣示正統(tǒng)很好的方式。
守序在城陵磯登上長江艦隊旗艦君山號,1艘經(jīng)過改良的加利奧特槳帆戰(zhàn)艦,放在大海上不算什么,但在長江,卻是一等的戰(zhàn)艦。
造船既快又便宜,整個長江艦隊的船身造價不過5萬兩,便宜到令人發(fā)指,用近1年時間配齊槍炮、水手,這支艦隊能輕易掌握長江控制權(quán)。
洞庭湖和長江上偶有大風,艦隊航行和停泊時必須留足空隙,避免發(fā)生連續(xù)船難。
沿途不斷有敵軍戰(zhàn)船襲擊,越靠近武昌,戰(zhàn)斗越頻繁。韃靼人將木排編成水城,寬約60米,上建城樓,四周圍以牛皮和泥土,四面列槍炮,周圍以舢板數(shù)十艘護衛(wèi),韃靼人脫去帽子,在水城城頭向長江艦隊示威。
水城看上去堅不可摧,是敵軍水師士氣的源頭。長江艦隊以舢板與敵纏斗,槳帆炮艦抵近射擊,架在船頭的18磅重炮和重臼炮很快就擊垮水城,半座水城垮了,仍有韃靼人在煙霧中開炮,直到全排火起,望樓傾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