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無愧于曹姓(一)-《蜀漢的復興》
第(2/3)頁
在司馬懿掌權之前,曹魏的邊境地區實行的是軍政一把抓的大軍區都督制:西線是曹真,他既是雍涼一線的最高軍事長官,也是最高民政長官。中線是夏侯尚,東線是曹休。全都是曹—夏侯聯盟的人。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之后,為了維持朝廷穩定,默認了這種大軍區都督制,他甚至有意識的把那些對司馬家心存不滿的人故意放到邊境地區——你們快反吧,到時候我夷滅你三族,我對曹魏的控制就會更進一步。
到了司馬師執政的時候,就推行了軍政分離:邊境地區設都督,只管軍事。另外設刺史,管民政。
在司馬昭執政的時候,又進了一步:雍涼、荊州、揚州三大軍區被劃成了六個小軍區,邊境將領的力量越來越小,司馬家對這些人的控制力越來越強。
現在,原先夏侯尚一個人就全權負責的荊州前線,其軍政權利變成了三個人分享:征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王基駐扎在新野,是名義上的荊州地區最高長官,但實際上他只能控制南陽郡一帶的軍隊。征擄將軍、都督江南諸軍事州泰駐扎在襄陽,直面東吳的西陵軍團。荊州刺史魯芝也在襄陽,負責整個曹魏荊州的民政。
食鹽,是民生中僅次于糧食的大事。鹽稅,是封建國家僅次于田稅的稅收。所以,荊州私鹽泛濫,當然是荊州刺史向中央(現在司馬昭就是中央)進行匯報。
“嗯……”聽完王元姬的朗讀,司馬昭拉著自己的胡須稍稍沉吟:“元姬,你把后面第三個架子上,第七個格子中的那份折子取來。”
司馬昭提到這份折子,是魯芝于去年十一月發來的。大概內容就是有來自東吳西陵的商人,在北荊州大量購買糧食。
重新溫習了這份折子的內容后,司馬昭又對王元姬道:“第五個架子,第四個格子。”
這個格子里的折子來自曹魏的“進奏曹”,這是曹魏的諜報機構。這份折子里的內容是步家和蜀漢涪陵郡地方政府的沖突,以及沖突后展開的一系列合作。
三份折子彼此參照后,司馬昭眉頭緊鎖,但嘴角卻露出了贊賞的笑容:“這個關云長的孫子,真是不簡單啊。不到四年的時間,居然做出了這么大的事情。”
“子上的意思,這私鹽泛濫、糧食外流,都是那個關彝關子豐攪動起來的么?”
“然也!”司馬昭停頓了一下,在腦子里整理了一下思路說道:“元姬,你看這燭臺上的蠟燭,全部是所謂的景耀蠟,這都是西蜀涪陵郡的產出。再看這光潔的案幾,上面刷的就是所謂的延熙漆,也是涪陵郡首產。還有為夫現在用的茶杯,摔到地上都不會破碎,也是用的涪陵郡產出的新瓷(關彝:不能叫骨瓷啊,不然就泄密了。曹魏、東吳的土地上,可是有著大量優質的適合燒制陶瓷的土壤啊。),還有我們最近一兩年飲宴經常用的果酒,還是來自涪陵郡。府上的貴人沐浴用的香皂,還是來自涪陵郡……哦,對了,還有待會為夫就寢之前必須要用到的牙膏、牙刷……這關子豐,真是了不得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