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風云初涌動(二)-《蜀漢的復興》
第(2/3)頁
“大將軍,西蜀有重險之固啊。蜀地山路崎嶇,糧食轉運艱難。而秦嶺就是西蜀的天然屏障。只要他們守住幾個主要的關隘,我軍將不得寸進!到時候大軍坐困于堅城之下,多半就是糧盡退兵。這是以前的曹真、曹爽都伐蜀失敗的原因。而東吳就不一樣了,東吳唯一的倚仗就是一條長江。多年來由于我方的水軍不如東吳,所以在江北我軍百戰百勝,打到長江邊上就只有停步不前。但最近這些年,我方在荊州、揚州的部隊都已經編制水師并訓練多年,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而且我方的國力遠勝東吳。只要花費兩三年的時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打造東吳無法抗衡的巨艦。然后以三十萬以上的兵力,在荊州、揚州多處戰略要沖同時進攻。則東吳必不能首尾相應。如此,東吳一戰可滅之!”
應該說,裴秀說的很不錯。因為在歷史的本位面,司馬炎滅吳就是用的這個多點開花,巨艦碾壓的策略。但是要耗時兩三年,這個是司馬昭等不起的。
不過司馬昭是一個比起劉禪來要稱職得多的領導,在下屬全部發言完畢之前,他是不會輕易表態的。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第四個人。
第四個人,潁川大族鐘氏的鐘會鐘士季。
托《三國演義》的福,這位爺的名氣比起前面三位都要大得多。
他是曹魏名臣,有著“楷書鼻祖”之稱的鐘繇鐘元常的小兒子。這個“小”有多小呢?他出生的時候,鐘繇已經74歲了。不要說那個時代了,就算是現代社會,這類事情也要上社會版的頭條了。
所以鐘會從小就頂著“野種”的雜音,作為庶子生活在鐘府。他和他的母親一路走來,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遭了多少白眼。這樣惡劣的生存環境,最終造就了鐘會意志堅定,野心勃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堅韌性格。
但俗話說老夫少妻造出來的人,都是最聰明的。這一點至少在鐘會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天賦異稟的他,從小就表現出遠超同齡人的智商和才華。到了今天,三十八歲的鐘會,已經是司馬昭幕府里無論陰謀詭計、庶務能力、軍事策略都排在前列的優秀幕僚了。
看到司馬昭的眼光投向了自己,鐘會微微一俯身,然后沉穩的說道:“大將軍,當先伐蜀。而且應該立即伐蜀。”
“哦,士季為何如此肯定?并且是立即?”現在,司馬昭最缺的就是時間。所以鐘會這個提議,頓時引起了司馬昭極大的興趣。
“大將軍,伐蜀有三利。其一,西蜀連連寇擾我國,導致其國力耗損嚴重,民眾困苦不堪。益州朝野上下,都是怨聲載道一片。此時伐蜀,實屬解民倒懸,只要王師能夠逼近CD,益州軍民定會望風而降。此乃人和。”
“其二。”鐘會不慌不忙的伸出第二根手指:“西蜀原有重險之固,占據了地利。但自兩年前西蜀偽大將軍姜維提議,放棄興勢等峽谷出口,全軍收縮回漢中盆地內據城防守后,這地利已經不在西蜀一方了。此時伐蜀,我軍可以順利的進入漢中盆地。能不能打破陽安關、劍閣進入CD平原不好說。但至少漢中是可以拿到手的。拿到漢中后,即使不能一口氣滅掉西蜀,但這重險之固的地利,就是我方與西蜀共有。”
至少漢中是可以拿到手的,這句話深深的打動了司馬昭——拿到漢中,取得了曹真和曹爽都沒能取得的成績。這樣的戰功可以用來封公了吧?公都封了,王還會遠嗎?
“其三。去年西蜀偽大將軍姜維再次寇邊,鎮西(鄧艾)野戰不利,被迫收縮于洮陽,當時的戰局于我極為不利。結果姜維因為西蜀朝堂的傾軋再次無功而返。自此姜維被迫遠走沓中屯田。沓中與漢中,相隔千里之遠,而且道路崎嶇,交通極為不便。若我此時伐蜀,一路走陰平牽制住姜維主力使其不能迅速回援。另一邊發動大軍從長安出發,走斜谷進入漢中。則西蜀必然首尾難顧,全面崩潰之日為期不遠矣!大將軍,四十年了,西蜀難得出現了君臣不合,文武離心的局面。此乃天時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