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三章 碾壓的快感(四)-《蜀漢的復興》
第(1/3)頁
看著下面面如土色,渾身戰栗的世家族長們。關彝似乎覺得刺激得還不夠。
“需要告知各位的是,你們手里的這本冊子,一共三十八張紙,除去封面、封底之外,一共七十二頁。上面一共印刷了一萬四千八百余字。其成本嘛,呃,這一批次印得太少,所以成本稍微貴了一些。大約每本值二十錢。”
什么!才二十錢?這是一個什么概念?
得益于土豆的全面推廣,現在的華夏百姓,只要自己不是太懶。地方官或者朝廷不要拿走得太多,一般求個溫飽還是問題不大的。這就導致最近這些年來,糧價始終穩定在一百錢一石的價格上。所以二十錢一本書的話,也就是一個成年人五六天的口糧錢:普通家庭稍微擠一擠這錢就出來了!
而且這書的價格還可以再降!而且這書居然承載了一萬四千多個字?!
你要知道的是,儒家經典《論語》也不過就一萬一千多字。兩漢期間字數最多的書乃是《淮南子》,也不過就十三萬多字而已。
也就是說,只要改良造紙術和印刷術全面推開,知識的傳播將變得極為迅速!到時候,或許普通的泥腿子們要學富五車也不是什么難事了!
在兩漢三國這個時代,知識的傳播有多難,有個故事或許可以拿來做下參考。
東漢中期,會稽人王充寫就《論衡》這一不朽的唯物主義哲學巨著。但是限于當時的條件,中原的士子只是聽到書名和只言片語卻無法全文閱讀。
一直到一百多年后,徐州東海人王朗出任會稽太守,之后由于孫策進軍江東而回到北方。王朗回到北方后,與早年的友人論學。友人發現他的學問猛增。當時就有人猜測:王朗在會稽期間,不是見到了了不起的人就是讀到了了不起的書。結果一問,果然,他在會稽讀到了《論衡》全本。由此學問大增。
所以說,在這個時代,知識的傳播實在是太艱難了。由此造成了國家統治者一方面恨世家恨得牙癢癢,但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依賴世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