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四章 書法自然(第三更)-《山溝書畫家》
第(1/3)頁
國賽藏龍臥虎,問鼎絕非易事,但是鐘岳有這個信心,不僅僅是因為對于自己筆法的信任,更是這份擔當,他必須要扛起來。
柳梢娥、席琪昌、錢筠堯、青藤書派、云徽、華美劉同,這些老一輩的書法大家,都在為他鋪路搭橋,若還是看著自己書齋前的一方小格局,鐘岳大可回到小荷山下,不必再奔波了。書匠和書家的區別,可能就在于此了。
下午的時間還長,鐘岳抽身在古鎮中閑逛著。古鎮長河,江南水鄉,一衣帶水,世世代代,靠河而局,如今古鎮的風貌,又給這里的人帶來了商機和財富,時代在發展,新與舊,在此交融與發展。
書法的變革,并不是浮于表面,去文字、去筆法,這些就是革新嗎?并不是。將精髓都給抽去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鐘岳漫步在小鎮中,河中幾只鴨子浮在橋邊,沿岸的不少人家,都支起一個小煤爐,用一個不銹鋼臉盆,煮著茶葉蛋。這是最普通,也是最大眾的小吃了。
傳聞祖上鐘繇,掘韋誕墓得筆法九勢,看什么都像是在看書法,鐘岳如今,也慢慢地朝這條道路上摸索。論筆法,神人九勢、永字八法,要比蔡邕九勢神秘得多,但是鐘岳缺就缺在經歷上。相較祖上太尉鐘繇,鐘岳接觸書法,可能滿打滿算,也不到一年。這種速度,如果讓其他人知道,別說妖孽了,就連信都沒人信。
他走在古鎮的街上,感悟著古鎮風土人情。
旅人匆匆,對岸的居民則是閑適地看著對岸的風景。
千里迢迢來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對岸看你。鐘岳坐在岸上的扶欄上,側目看向一側掛著的對聯。
毛竹對半開,將竹節刮平了,就成了簡單的載體。書法,追溯到夏商周,都是銘刻在青銅禮器上的篆文,再往前追溯,石壁、竹簡,都是載體。這樣的毛竹,更顯古韻,刷上清漆,更能久經風雨。
上刻的楹聯字體工整,卻有些呆板,不過填上綠漆,看上去倒是顯得養眼,泡水失色的淡黃色毛竹,配上綠字,更顯小鎮的清麗,鐘岳沾了沾手中水瓶中的水,在木欄上如是寫道:“初寒料峭,舊竹觀出了新意。板橋先生所言,應如是。”
鐘岳起身繼續閑庭散步,還沒走出兩步,一個帶著紅袖章的大媽鬼鬼祟祟地上前探看,見到欄上是水漬,才沒有像餓狼似的撲向鐘岳,嘴里碎碎念著,“多大的人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