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二章 鐘大師出手!-《山溝書畫家》
第(2/3)頁
好墨,研無聲,手感細膩,不傷硯。相反,若是硯面上留下劃痕,則是最次的墨,研磨聲音很響,也證明此墨的顆粒不夠細膩,并非是上好的墨品。
臺面上兩邊的五組專家、書法家都研磨體驗著手中墨錠的質感,然而又交換了各自的位置,繼續研磨另一款松墨的手感。
在周圍的觀眾看來,這樣的場面,其實還不如之前的好看呢。這磨墨能看出個什么名堂來?
不過接下去,不少書法家還有評審之中的畫家,拿起研磨好的松墨,用筆沾了沾墨,開始筆走龍蛇地開始書寫繪畫起作品來,又將這場斗墨會推向了高潮。
“張邵林老先生的這手魏碑,確實練得爐火純青啊,看看這字的法度,真是不錯。”
“黃老先生這手行草,也是很有風格特色,誒,你們發現沒有,鐘先生的這款墨,墨色好像有點淡啊。”
“是啊,質量怎么這樣啊?”
有些人從屏幕,或者周圍看出了這個問題。紫光玉的墨色就像是墨汁一樣,鮮明亮黑,寫出來的書法作品炯然有神,然而反觀用鐘不器寫的書法作品,好像是有點灰黑色,不是那么地明快,這一點上,讓不少人都產生了懷疑。
一些書法家們用完這款松墨之后,就頻頻皺眉,搖著頭又研磨了幾圈,喃喃道:“這墨,怎么這樣?還不如那款金樽好用。”
唯獨之前幾個不看好鐘岳的幾個評委之中的畫師,如獲至寶一般,拿著筆,饒有興致地開始創作起來。
“這樣的松煙墨,找了多少年了,終于找到了!”
“好墨!這才是徽州松煙墨的典范啊!”
“我還以為只有在典籍中才有的墨感,居然自己也體驗了一把!”
聽到這些國畫師們對于此墨贊不絕口,現場的觀眾們都糊涂了。怎么……怎么對于這款鐘不器,怎么還有完全不一樣的評價啊?
徽墨協會的會長也搞不明白了,親自走過去,拿起一支筆,在鐘岳這邊的硯臺內,用筆沾了沾墨,在宣紙上落筆鋪成開來。
確實,這墨的色澤,黯淡無光,但是看上去別有一番風味。細看之下,濃淡變化,好像非常容易把控!
“這……”
鐘岳徑直走過去,也不評論什么,對于在場大多數不太能夠接觸到上好松墨的人來說,他有必要科普一下,于是徑直走了過去,拿起一旁的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