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槍騎兵IV在遠軌的工作很多,包含勘探、分析與破譯三個部分。 勘探無需詳解,自然是地質構成、氣候狀況等,關系到隨后階段選定第一登陸點。 分析側重于生態圈初步分析,解析原生物種的組成情況。 暫以任務名LaIV-X1做代號的目標行星上有著完整的生態圈,最受槍騎兵艦長與船員關注的有兩種:龍類、人形類。 龍類就是在距離還遠時被誤以為是飛機的生物,在遠軌道拍攝的一分米級高清晰畫面已經能辨認大型飛行生物的眼睛,何況是這些平均翼展和體長都超過十米的怪物。 地球白堊紀的風神翼龍翼展也能超過11米,但和LaIV-X1龍類相比就有些不夠吸引力了。這些龍類比傳說中的龍類生物要小,卻和傳說一樣是六肢生物。 眾所周知,地球上無論是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全都是四肢生物,風神翼龍作為地球史上最大的飛行生物一樣只有四肢。該行星上六肢生物也不是只有龍類,意味著有一條全新的進化系統,它們的祖先可能是蝦米那邊而不是魚! 已記錄的最大號個體,是由艦長發動投票,被船員們冠名為“黑皇后”的一只反射著靛青色光彩的黑龍——它可能不是黑的,只是顏色太深需要更近距離才能看清楚。 “黑皇后”體長有二十二點六米,翼展超過十八米。根據對落地后影子的成角分析,它的坐姿高度都有三層樓,絕對的巨無霸,住在北緯39度線上一座海拔約1500米的山頭上,似乎只能利用懸崖起飛,并沒有發現超自然能力。 分析過程中,龍類與其他六肢類包括四臂蛇尾等一些玩意被分組到新建立的進化分支,但相關的進化樹考據必須到地面依賴漫長的時間和挖掘完成。 人形類則是龍類之外最受關注的,生物需要一代代通過利用上肢才能解放肩周骨骼形態轉為適用于利用工具的類人形態。 LaIV-X1上發現了三種類人型生物,根據投票后得到的名字,他們在槍騎兵的生物檔案里分別是古精靈、蛇妖和哥布林,雖然不能100%和人的印象所吻合,但這三個名字也可以概括大體特征了。 順帶一提,被投票為哥布林的矮小類人生物智能在三種類人生物中最低,它們大多數都成群結隊的服務于體型大型生物包括龍類。 還得以黑皇后為例,它的巢穴邊就有很多山洞,住著數百哥布林,根據投放的同步衛星觀察哥布林以果子和小動物為生,同時會為黑皇后提供清潔服務,幫忙將黑皇后的剩余獵物曬制成肉干儲存,大概是個頭太小或是服務周到,黑皇后并不吃哥布林,形成了某種共生關系。 蛇妖和古精靈都具備一定程度的文明特征。 蛇妖有大部分時間在水里暫時無法全程監視,能利用石頭貝殼制造器具,在地面會建造祭壇,偶爾會扎堆在祭壇現場宰殺獵物嘰嘰哇哇,大概處于圖騰崇拜階段。 古精靈的文明更高級點,其中南緯20度附近有個部落已經有金屬器,似乎開始有目的的種植,其他部落大部分都有狩獵和畜牧習慣。 破譯的部分是通過投放板磚大小的情報球到古精靈與蛇妖部落周邊,搜集語音信息,進而針對性的制定溝通策略。 總之,文明比較原始,即使存在排外也只是部落間的排外并不針對種族,是個可以放心投放人類的星球。 槍騎兵在遠軌道運轉三個月,搜集到足夠的情報,才選定好預定登陸點并降低到同步軌道展開下一步工作。 進入同步軌道后,槍騎兵殖民準備程序正式啟動,開始造人,家園系統附屬模塊“記憶填充系統啟動”。 ……在古代這種事情好像不怎么人道,但殖民過程中是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沒人能指望幾千名船員在新的環境系統一定能誕下高適應級的后代,記憶填充則是為穩定克隆人的心理狀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