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如果不是持續的戰爭,劉表大概不會發現,在他治下的荊州,隱藏著那么多的人才。黃承彥、龐德公、司馬徽這些名士倒也罷了,畢竟聲名在外,其他如馬良、鄧芝、費祎等杰出的年輕人,還有更厲害的8階智將龐統龐士元。沒錯,就是那個號稱“得一可安天下”的鳳雛,在襄陽之戰進行了一年多的時候,忽然間就冒了出來。 但諸葛亮依舊是個迷,不知所蹤。 建安二十二年8月,孫策破宛城,時隔數年,宛城再次迎來血流成河之日。三年多的攻城戰,讓豫州軍早就憋了一肚子火,南陽的百姓再次遭受無妄之災。自黃巾起義來,三十余年間,宛城已經數次經歷類似的事情,讓一些屢經此事的老人感嘆是不是這個城市受到了詛咒。 孫然破城,但孫策的損失也不少,每年都能達到三百萬,總體下倆超過千萬人,這也是孫堅在后方一直增兵,否則即便有孫策和郭嘉、賈詡在也堅持不下去。 相較之下,雖然是守城方,但劉表軍的損失也比孫堅軍大,軍隊的戰斗力和統帥水平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富庶的宛城在城破之時已見不到之間的景象,“民不聊生”一詞都不足以形容。蔡瑁等人除了少部分帶著為數不多的十余萬大軍撤出外,大部分人都戰死城頭,包括黃忠在內。 見到復活的一位位將領,得知宛城失陷的消息,劉表很受打擊,消息傳開后,更是士氣大降,周瑜趁機攻城,雖然依舊是被趕下來,但戰果卻比之前好。 孫策忙于攻占南陽各縣,一時無力追擊,劉風卻再次增兵三百萬于襄陽。不由他不急,一旦等這些復活的將領恢復,襄陽將更加難以攻破。從玩家那里他已經了解到宛城的慘狀,自然不想讓襄陽也經歷一回。 實力上的差距不是十幾個、幾十個歷史人物可以挽回的,一年多的戰爭,襄陽城內的治安、民生急劇下降,南陽的失陷又給襄陽蒙上了一層陰影,當劉風再次下令全力攻城后,周瑜感覺比之前輕松了些。 又是三個月的戰斗,周瑜終于攻破襄陽城,劉表自殺身亡,劉琦率眾投降,除了個別劉表的死忠,大多數人投降,劉風手下的班底一下子豐富起來,雖然不能直接給這些投降的人以高位,但再也不愁一些關鍵位置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幾乎是在襄陽城破的同時,孫堅親自率兵出兵江夏,吳隱、徐長杰也從出兵策應,威脅黃祖后方,最終孫堅以不大的損失奪取江夏北部,黃祖不愿投降,自殺身亡,其子黃射投降孫堅,自此,劉表勢力滅亡。 收獲最大的自然是劉風,盡占長江天險,其次才是奪取了南陽郡和江夏北部的孫堅。 荊南方向,張懌在桂陽苦苦支撐,抵擋不住云水城的攻擊,魯肅和劉誕還在爭奪長沙西部,兩年時間依舊未有一方服軟。劉風一直把重心放在荊北,也無法對這里支援。但荊北戰爭一結束,劉風立即從腹地增兵長沙,確保在荊南的優勢。 建安二十三年四月,劉風和孫堅終于就邊界問題達成協議,雙方不再邊界維持大規模兵力,開始收縮。劉風以周瑜為襄陽太守,坐鎮荊北,以呂蒙為統率,開始支援荊南,開始著手解決荊州問題。 曹操奪取瑯琊國,停止了進攻開始穩定地方,袁術的勢力進一步收縮。呂布、劉備、張燕三方頻頻出擊,袁紹軍作戰不力,開始收縮勢力,冀州北部、西北部以及西部都被三方勢力攻占,大有合圍之勢,袁紹不得不遷治于信都,重新部署防御。 有李儒的謀劃,坐擁關中之地,天策府實力增長很快,張魯的主力大軍在和益州作戰,最終不敵華雄及大批玩家的圍攻,被天策府攻下南鄭,張魯投降。但此時,奪取了南陽的孫堅開始西進,進攻上庸地,天策府開始和孫堅爭雄,同時繼續抵擋劉璋的進攻,陷入兩面作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