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雷人-《淘寶大唐》
第(1/3)頁
大唐農業科技水平很低,糧食產量也就很低。大唐的主要根據地是陜西一帶。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小麥和谷子(小米)。小麥的產量,水澆田畝產250斤左右,旱田120斤左右。谷子完全靠天吃飯,畝產不超過100斤。
其他省份的情況也都差不多。江南好一點,但是開發的地方不多,主要產糧區只有揚州一帶。
唐朝此時的人口,只有大約1400萬人左右,土地面積廣大,因此,如此低的糧食產量,在沒有天災的情況下,也能夠維持正常的消耗。
“混吃等死”是李愔的偉大理想,可是在“吃”字的前面,還有一個“混”字。人活著總得干點啥吧?“混”也得混出個樣來。
李愔自己有封地,實際封地300戶,每年上繳的糧食很可憐。他在穿越過來以后,就動了提高糧食產量的念頭。
他對唐太宗說道:“父皇,兒臣有辦法提高糧食產量。”
富民強國是李世民的夢想,他年輕時,精研歷史,曾經想過,自己要是有治國的機會,一定要開創前所未有的盛世。
當上皇帝以后,他更加雄心勃勃,殫精竭慮,奮發圖強。在他的領導下,大唐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然而,大唐是建立在千瘡百孔的前隋基礎上的,飽經戰亂。就在百廢待興的時刻,大唐內部叛亂,邊患不斷,還有各種自然災害。李世民感到步履艱難。
在大唐所有問題當中,最急需解決,也最難解決的就是糧食問題。民以食為天,解決不了吃飯的問題,一切都免談。
此時的大唐,已經實行了均田制,耕地面積得到了保障,可是,糧食產量實在是很低,加上去年的大旱災,糧食十分匱乏。
此刻,唐太宗聽到李愔的話,不禁喜出望外。他說道:“有什么辦法?”
李愔說道:“兒臣以為,糧食產量低,主要是耕作方法的問題,耕地的深度,適種品種,播種的時間以及灌溉的次數、時機等等,都會影響糧食的產量。種糧要講究科學性。”
這時,李世民打斷了他的話,問道:“什么是科學性?”
“這么說吧,種糧也是一門手藝,要講究技巧,技巧就是科學性。”李愔說道。
李世民說道:“哦,明白了。你接著說。”
李愔翻閱了大量的陜西地區糧食生產的資料,他要給眼前的大唐頂級的智者們上一堂科學普及課。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