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節(jié) 自制裝甲-《布瓊尼烏拉》
第(2/3)頁
滲碳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工藝,在中國,可以上溯到2000年以前,使用鋼料滲碳介質進行滲碳,再進行淬火,反反復復,以達到通過滲入碳等元素達到高的表面硬度,用來提升防護能力。
原理早就存在,而量產化則要到達二戰(zhàn)時期,德軍坦克的裝甲板進行了滲碳淬火硬化處理,80毫米的處理鋼板的防護能力等于140毫米沒處理過的鋼板的防護能力。
淬火則是把鋼料進行快速冷卻(扔進水里),提高鋼料的硬度和耐磨度。
如此,經過滲碳淬火硬化的鋼板防彈能力出眾,關鍵是其重量輕!
他動作熟練,先前在鐵匠鋪里已經進行過類似的工藝鍛造,因此,很快地,第一塊16開紙大小(20CM*27CM)、厚為1CM,重量約為4公斤的硬化裝甲板成功!
放在鐵夾上,翻來覆去地看自己的作品,鋼板顏色黝黑,質地均勻,維克托在旁邊贊嘆道:“漂亮!”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為什么布瓊尼臉上還帶著絲絲的苦笑?
落后的沙俄!
一般的勻質鋼板要么是高韌性鋼板,但硬度不理想;要么是高硬度鋼板,但韌性不理想。而裝甲要求表面硬,而背后韌。
比較好的裝甲是合金裝甲,即滲入了鎳鉻鉬的鋼裝甲,防護能力強,這種鋼料屬于目前沙俄冶煉技術所達不到的高度!
沙俄有鎳鉻鉬,但沒技術生產這種合金裝甲,布瓊尼退而求其次,采取滲碳淬火硬化技術,提高表面硬度,達到外硬內韌的效果。
但這有一個缺陷就是在裝甲硬度強化的同時其裝甲韌性延展性大大降低,通俗說就是變脆!
好在布瓊尼的手藝極好,打造出來的裝甲板質量過關,沒有大問題,他嘗試過更低級的料子,打造出來的裝甲板哪怕是弓箭和槍彈射去也只是擊中位置操作而沒有發(fā)生其它部位大面積崩裂。
“先用著吧!”
他忙碌不停,整整用了三天的時間才打造出了六塊的裝甲板!
哪怕是他力量如熊,揮了三天的錘,也覺得渾身酸疼,但他心情欣悅,畢竟裝甲板在身,就多了保命的機會。
裝好了裝甲板離開,與店家告別,沒有什么事情發(fā)生,不會出現(xiàn)什么店家想奪取客人東西的狗血劇。
其實店家一看到布瓊尼所需要的東西,就知道布瓊尼在做什么,類似的工藝他們也都做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