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終 ◇-《白雪歌》
第(2/3)頁
存《春檀集》[18-23]傳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四月十七日杏花春夜》《夜削竹骨感懷作》《春歸》《如夢令人間天青雨澤》《清溪悼舊》等,辭藻清麗,襟懷廣博。
因十惡罪狀,名列北胤佞臣傳首位[24],但史學界從南胤開始就對此存疑。南胤天承五年,胤景帝將周檀從《胤史佞臣傳》中除名,一應史料移入《胤史名臣列傳》。
移名翻案之事成為千古絕響,直至南胤亡國后,史學界還在就周檀“移名翻案”之事爭論不休,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其余史料不可考(野史記載,明帝病逝后,曾在汴都風靡一時的北胤話本小說《白雪長歌》主角原型疑似周檀,但作者佚名不可考,且書中形象與正史差異較大,故存疑)。
【歷史評價】
蘇朝辭:霄白為宰輔時宵衣旰食,然世事紛繁,非一法可變。[25]
白沙汀:吾有舊友生竹骨,愈歲愈高始潔白。[26]
沈絡:絡至晚年,思及過往,悔之未成周霄白友……其人雖則執拗生硬,不失濟世之心。[27]
……
程履之:法之變考,如器生于毋用時,檀之策早,生不逢時。[35]
楊至:胤末兵亂,削花之法當承十一,檀之罪也。[36]
徐法藍:檀雖身死,其法于后世一千二百年典刑量律多有參詳,此不世之功。[37]
……
美籍華人歷史學家劉昌平《北胤四百年》:……周檀此人,之所以能夠引起海內外學者的極大興趣,除了他著名的“削花變法”,還有其人生平。燃燭樓叛師門寫賦、刑部屠殺異己、從西境回京突兀成為執旨之臣……樁樁件件本該成為政敵抨擊的事件,都在后續消弭無聲,與他同在朝堂為官的那些人,與他斗得雙眼通紅,卻從未將這些事拿出來做過攻訐的證據……歷史學家認為,其中必有隱情,但隱情不可知,史料又欠缺,其人究竟如何,成為鏡花水月、可望不可得,怎能不引發眾人探究欲?[97]
d大歷史學系教授馮具然《大胤風流人物志》:政通兩胤,不取沽名,真小人,真君子。[98]
d大歷史學系副教授曲悠:
《金石不死周檀傳》:……歷史對人經常是不公平的,人們所能記住的,不過是傳言最廣、最深入人心的那一點,“風流”“奸佞”“賣國賊”,一詞就可以蓋棺定論。除了研究者,不會有人知道他們一生都在追求什么,更可憐的,在史書中僅留下了只言片語,連研究者都不會有。
假設我從不曾了解周檀,就算我讀了那一句“夜削竹骨做鋒刃,我生金石不死心”,深覺震顫,還是不能徹底擺脫污名帶給他的深刻印象。
那么我不會深究被歷史埋沒的錯漏,沒辦法從寥寥無幾句的史書中拼湊出真實,也做不到僅憑他的詩句就為他翻案。
世界上將不會有人知道他曾經如修竹、如鋒刃、如白雪、如詩篇地活過,歷史的河流那么長,零落在岸邊的風骨無人收殮,輕飄飄地便被遺忘了。
是世人負他。
是世人負他們。
……
史料不足,或許研究者一輩子都不能為研究對象在歷史的笑談中翻案,但我們的夙命仍是求索。
他們應該被銘記的,如果被誤解、被摧折就是他們的命運,我愿意為他們捧劍在河邊長跪一千年,縱流言如刀,亦不畏懼。
哪怕是為了歷史人物偶爾睜開昏睡的眼睛,能夠在萬世之后一遇“大圣”。
旦暮相對,因獲知己,喜不自勝。
……
《檀考二十五》:……皇權選中文官集團共治天下是歷史必然,說到底,文官集團對皇權的約束,還是更多出于運氣,碰見宣帝和明帝這樣的君主,就能行威懾。碰見德帝一心執拗于燃燭樓,也只好暫且忍氣吞聲,沒有辦法。這種軟硬隨上位者浮動的特質比起“有錢就能造反”“有兵就能造反”好操控許多,其實上位者后來能被文官集團威懾,也是因為太過在乎自己的身后名和眼前的穩定性。
皇帝讓步,文臣便逼近,逼近時意見不一,于是黨爭生。帝王為平衡朝局,眼睛半睜半閉,韓非子“異論相攪”的把戲從未停息,文官集團在盛世時亦能打得頭破血流,無人讓步。
這種制度有根本缺陷,只要存在,就不可能消滅,任憑臣子有多么崇高的政治理想。
……
道德其實并非枷鎖,之所以成為禁錮文官集團前進的工具,是因為他們的道德還不夠純粹。世間諸人無一不有私心,愿意犧牲自己為天下的人少之又少,而能將這種帶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犧牲做得有價值的人就更少了。
但是歷史上從不乏這樣的人。
或許他們私德有虧,太過局限,跳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看不見制度缺陷,甚至自己也因缺陷落入利益的糾纏中……但無論他們的身后名如何,他們是真真切切愿意為理想主義的洪流赴死的。
周檀就是這樣的理想主義者。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縱然世人對周檀的誤解頗多,但只要考其生平,就會和我一樣,覺得這句詩是最能夠配得上他的注解……白雪曲高和寡,但他所有的研究者,都陪他同赴了一趟歷史的洪流。
洪流裹挾人去,無能為力,但他的存在,就是在昭示一句——就算我們同在這條長河之中,也能親手去為命運掌舵。[99]
……
重景五年末,周檀寂寂病逝于臨安天影亭,享年三十一歲,葬于杏山坡。碑刻無名姓年份,現已不可考(一說在今浙江省杭州市郊留有周檀舊宅遺址,亦有傳聞稱其并未身死,只是隱世不出,史述不詳,現已不可考證)。
存《春檀集》[18-23]傳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四月十七日杏花春夜》《夜削竹骨感懷作》《春歸》《如夢令人間天青雨澤》《清溪悼舊》等,辭藻清麗,襟懷廣博。
因十惡罪狀,名列北胤佞臣傳首位[24],但史學界從南胤開始就對此存疑。南胤天承五年,胤景帝將周檀從《胤史佞臣傳》中除名,一應史料移入《胤史名臣列傳》。
移名翻案之事成為千古絕響,直至南胤亡國后,史學界還在就周檀“移名翻案”之事爭論不休,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其余史料不可考(野史記載,明帝病逝后,曾在汴都風靡一時的北胤話本小說《白雪長歌》主角原型疑似周檀,但作者佚名不可考,且書中形象與正史差異較大,故存疑)。
【歷史評價】
蘇朝辭:霄白為宰輔時宵衣旰食,然世事紛繁,非一法可變。[25]
白沙?。何嵊信f友生竹骨,愈歲愈高始潔白。[26]
沈絡:絡至晚年,思及過往,悔之未成周霄白友……其人雖則執拗生硬,不失濟世之心。[27]
……
程履之:法之變考,如器生于毋用時,檀之策早,生不逢時。[35]
楊至:胤末兵亂,削花之法當承十一,檀之罪也。[36]
徐法藍:檀雖身死,其法于后世一千二百年典刑量律多有參詳,此不世之功。[37]
……
美籍華人歷史學家劉昌平《北胤四百年》:……周檀此人,之所以能夠引起海內外學者的極大興趣,除了他著名的“削花變法”,還有其人生平。燃燭樓叛師門寫賦、刑部屠殺異己、從西境回京突兀成為執旨之臣……樁樁件件本該成為政敵抨擊的事件,都在后續消弭無聲,與他同在朝堂為官的那些人,與他斗得雙眼通紅,卻從未將這些事拿出來做過攻訐的證據……歷史學家認為,其中必有隱情,但隱情不可知,史料又欠缺,其人究竟如何,成為鏡花水月、可望不可得,怎能不引發眾人探究欲?[97]
d大歷史學系教授馮具然《大胤風流人物志》:政通兩胤,不取沽名,真小人,真君子。[98]
d大歷史學系副教授曲悠:
《金石不死周檀傳》:……歷史對人經常是不公平的,人們所能記住的,不過是傳言最廣、最深入人心的那一點,“風流”“奸佞”“賣國賊”,一詞就可以蓋棺定論。除了研究者,不會有人知道他們一生都在追求什么,更可憐的,在史書中僅留下了只言片語,連研究者都不會有。
假設我從不曾了解周檀,就算我讀了那一句“夜削竹骨做鋒刃,我生金石不死心”,深覺震顫,還是不能徹底擺脫污名帶給他的深刻印象。
那么我不會深究被歷史埋沒的錯漏,沒辦法從寥寥無幾句的史書中拼湊出真實,也做不到僅憑他的詩句就為他翻案。
世界上將不會有人知道他曾經如修竹、如鋒刃、如白雪、如詩篇地活過,歷史的河流那么長,零落在岸邊的風骨無人收殮,輕飄飄地便被遺忘了。
是世人負他。
是世人負他們。
……
史料不足,或許研究者一輩子都不能為研究對象在歷史的笑談中翻案,但我們的夙命仍是求索。
他們應該被銘記的,如果被誤解、被摧折就是他們的命運,我愿意為他們捧劍在河邊長跪一千年,縱流言如刀,亦不畏懼。
哪怕是為了歷史人物偶爾睜開昏睡的眼睛,能夠在萬世之后一遇“大圣”。
旦暮相對,因獲知己,喜不自勝。
……
《檀考二十五》:……皇權選中文官集團共治天下是歷史必然,說到底,文官集團對皇權的約束,還是更多出于運氣,碰見宣帝和明帝這樣的君主,就能行威懾。碰見德帝一心執拗于燃燭樓,也只好暫且忍氣吞聲,沒有辦法。這種軟硬隨上位者浮動的特質比起“有錢就能造反”“有兵就能造反”好操控許多,其實上位者后來能被文官集團威懾,也是因為太過在乎自己的身后名和眼前的穩定性。
皇帝讓步,文臣便逼近,逼近時意見不一,于是黨爭生。帝王為平衡朝局,眼睛半睜半閉,韓非子“異論相攪”的把戲從未停息,文官集團在盛世時亦能打得頭破血流,無人讓步。
這種制度有根本缺陷,只要存在,就不可能消滅,任憑臣子有多么崇高的政治理想。
……
道德其實并非枷鎖,之所以成為禁錮文官集團前進的工具,是因為他們的道德還不夠純粹。世間諸人無一不有私心,愿意犧牲自己為天下的人少之又少,而能將這種帶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犧牲做得有價值的人就更少了。
但是歷史上從不乏這樣的人。
或許他們私德有虧,太過局限,跳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看不見制度缺陷,甚至自己也因缺陷落入利益的糾纏中……但無論他們的身后名如何,他們是真真切切愿意為理想主義的洪流赴死的。
周檀就是這樣的理想主義者。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縱然世人對周檀的誤解頗多,但只要考其生平,就會和我一樣,覺得這句詩是最能夠配得上他的注解……白雪曲高和寡,但他所有的研究者,都陪他同赴了一趟歷史的洪流。
洪流裹挾人去,無能為力,但他的存在,就是在昭示一句——就算我們同在這條長河之中,也能親手去為命運掌舵。[99]
……
重景五年末,周檀寂寂病逝于臨安天影亭,享年三十一歲,葬于杏山坡。碑刻無名姓年份,現已不可考(一說在今浙江省杭州市郊留有周檀舊宅遺址,亦有傳聞稱其并未身死,只是隱世不出,史述不詳,現已不可考證)。
存《春檀集》[18-23]傳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四月十七日杏花春夜》《夜削竹骨感懷作》《春歸》《如夢令人間天青雨澤》《清溪悼舊》等,辭藻清麗,襟懷廣博。
因十惡罪狀,名列北胤佞臣傳首位[24],但史學界從南胤開始就對此存疑。南胤天承五年,胤景帝將周檀從《胤史佞臣傳》中除名,一應史料移入《胤史名臣列傳》。
移名翻案之事成為千古絕響,直至南胤亡國后,史學界還在就周檀“移名翻案”之事爭論不休,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其余史料不可考(野史記載,明帝病逝后,曾在汴都風靡一時的北胤話本小說《白雪長歌》主角原型疑似周檀,但作者佚名不可考,且書中形象與正史差異較大,故存疑)。
【歷史評價】
蘇朝辭:霄白為宰輔時宵衣旰食,然世事紛繁,非一法可變。[25]
白沙汀:吾有舊友生竹骨,愈歲愈高始潔白。[26]
沈絡:絡至晚年,思及過往,悔之未成周霄白友……其人雖則執拗生硬,不失濟世之心。[27]
……
程履之:法之變考,如器生于毋用時,檀之策早,生不逢時。[35]
楊至:胤末兵亂,削花之法當承十一,檀之罪也。[36]
徐法藍:檀雖身死,其法于后世一千二百年典刑量律多有參詳,此不世之功。[37]
……
美籍華人歷史學家劉昌平《北胤四百年》:……周檀此人,之所以能夠引起海內外學者的極大興趣,除了他著名的“削花變法”,還有其人生平。燃燭樓叛師門寫賦、刑部屠殺異己、從西境回京突兀成為執旨之臣……樁樁件件本該成為政敵抨擊的事件,都在后續消弭無聲,與他同在朝堂為官的那些人,與他斗得雙眼通紅,卻從未將這些事拿出來做過攻訐的證據……歷史學家認為,其中必有隱情,但隱情不可知,史料又欠缺,其人究竟如何,成為鏡花水月、可望不可得,怎能不引發眾人探究欲?[97]
d大歷史學系教授馮具然《大胤風流人物志》:政通兩胤,不取沽名,真小人,真君子。[98]
d大歷史學系副教授曲悠:
《金石不死周檀傳》:……歷史對人經常是不公平的,人們所能記住的,不過是傳言最廣、最深入人心的那一點,“風流”“奸佞”“賣國賊”,一詞就可以蓋棺定論。除了研究者,不會有人知道他們一生都在追求什么,更可憐的,在史書中僅留下了只言片語,連研究者都不會有。
假設我從不曾了解周檀,就算我讀了那一句“夜削竹骨做鋒刃,我生金石不死心”,深覺震顫,還是不能徹底擺脫污名帶給他的深刻印象。
那么我不會深究被歷史埋沒的錯漏,沒辦法從寥寥無幾句的史書中拼湊出真實,也做不到僅憑他的詩句就為他翻案。
世界上將不會有人知道他曾經如修竹、如鋒刃、如白雪、如詩篇地活過,歷史的河流那么長,零落在岸邊的風骨無人收殮,輕飄飄地便被遺忘了。
是世人負他。
是世人負他們。
……
史料不足,或許研究者一輩子都不能為研究對象在歷史的笑談中翻案,但我們的夙命仍是求索。
他們應該被銘記的,如果被誤解、被摧折就是他們的命運,我愿意為他們捧劍在河邊長跪一千年,縱流言如刀,亦不畏懼。
哪怕是為了歷史人物偶爾睜開昏睡的眼睛,能夠在萬世之后一遇“大圣”。
旦暮相對,因獲知己,喜不自勝。
……
《檀考二十五》:……皇權選中文官集團共治天下是歷史必然,說到底,文官集團對皇權的約束,還是更多出于運氣,碰見宣帝和明帝這樣的君主,就能行威懾。碰見德帝一心執拗于燃燭樓,也只好暫且忍氣吞聲,沒有辦法。這種軟硬隨上位者浮動的特質比起“有錢就能造反”“有兵就能造反”好操控許多,其實上位者后來能被文官集團威懾,也是因為太過在乎自己的身后名和眼前的穩定性。
皇帝讓步,文臣便逼近,逼近時意見不一,于是黨爭生。帝王為平衡朝局,眼睛半睜半閉,韓非子“異論相攪”的把戲從未停息,文官集團在盛世時亦能打得頭破血流,無人讓步。
這種制度有根本缺陷,只要存在,就不可能消滅,任憑臣子有多么崇高的政治理想。
……
道德其實并非枷鎖,之所以成為禁錮文官集團前進的工具,是因為他們的道德還不夠純粹。世間諸人無一不有私心,愿意犧牲自己為天下的人少之又少,而能將這種帶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犧牲做得有價值的人就更少了。
但是歷史上從不乏這樣的人。
或許他們私德有虧,太過局限,跳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看不見制度缺陷,甚至自己也因缺陷落入利益的糾纏中……但無論他們的身后名如何,他們是真真切切愿意為理想主義的洪流赴死的。
周檀就是這樣的理想主義者。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縱然世人對周檀的誤解頗多,但只要考其生平,就會和我一樣,覺得這句詩是最能夠配得上他的注解……白雪曲高和寡,但他所有的研究者,都陪他同赴了一趟歷史的洪流。
洪流裹挾人去,無能為力,但他的存在,就是在昭示一句——就算我們同在這條長河之中,也能親手去為命運掌舵。[99]
……
重景五年末,周檀寂寂病逝于臨安天影亭,享年三十一歲,葬于杏山坡。碑刻無名姓年份,現已不可考(一說在今浙江省杭州市郊留有周檀舊宅遺址,亦有傳聞稱其并未身死,只是隱世不出,史述不詳,現已不可考證)。
存《春檀集》[18-23]傳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四月十七日杏花春夜》《夜削竹骨感懷作》《春歸》《如夢令人間天青雨澤》《清溪悼舊》等,辭藻清麗,襟懷廣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