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三江平原開發計劃-《大唐農圣》
第(1/3)頁
自從有了準確的計時工具之后,大唐在很多制造方面的精確度,就上了更高的一個臺階,現在,鐘表早已不是那些一人高的大盒子,而是縮小到了半個拳頭那么大。
如果以孫享福的眼光來看的話,它依舊還要縮小一倍以上,但是市場上不這么認為,大家都覺得它應該像武人戴的護腕一樣,顯眼一些才好。
說白了,就是所有買的起這個玩意的人,都想顯擺,在后世看來,這就是一種非常土的行為,然而,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制作鐘表的工廠,不得不量產這種表盤寬厚度較大的腕表,而在它產出的時候,研究組的所有成員,就第一時間配備了一個。
有了準確的時間,行駛里程,燃料消耗,載重量等方面的數據,計算出它的大概動力,就不難了。
不多時,幾個負責測算的成員,就將得出的結論交給了馬賽,他看過之后,向李承乾匯報道,“太子殿下,如果將這樣的一個蒸汽發動機,安裝在咱們的萬石船上的話,一個時辰,差不多能走十五里。安裝在咱們的五萬石大船上,起到的推進作用,則更小,只有三里左右。”
一個時辰,兩個小時,才走三里,那可真是慢如龜爬,不過,馬賽卻還要下文,道,“如果,將這個模型機的體型,動能放大幾倍,然后左右安裝兩個,同時推進,則是可以將它的航速提升到每個時辰五十里以上,而且是在滿載的情況下。
如果順水而下,應該還可以更快,達到每個時辰六十里以上,基本上一天之內可達洛陽,三天可達登州或萊州,五天可達杭州出海口,十天可達廣州灣,即便是逆水返航,多用的時間,也不會超過三成,因為,它根本不需要休息,可以日夜行船。”
由于關中上游現在還是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而且還大量開挖了緩沖湖泊蓄水,再加上朝廷給積淤較大的豫西段整個進行了人工改道,目前來說,除了春汛期間,黃河水道已經變的十分平緩,像渭河段,在進入夏秋之后,幾乎感受不到他的流淌速度。
那么與之相連,本就十分平緩的大運河,就更加平緩了,這也是朝廷之前為什么下大力氣改造黃河水道的原因之一,為的就是方便所有船只,南來北往的時候,更加平緩順暢,不需要那么多的纖夫拉船。
在這種比較平緩的水道之中行駛,蒸汽輪船那是即快速,又安全,后世內燃機千噸以上輪船的航速大多為14到18節,遠海運輸的貨船,最高航速則是可以達到25到26節,一節換算成公里時速,是1.852。
也就是說,大多數輪船的時速,都在25公里到33公里之間,遠航輪船的時速,則是在45公里左右,當然,千噸以下的小型船不算,時速達到八九十公里的快艇都有很多。
兩相對比之下,即便是馬賽真的如理論上,將這種三汽缸雙蒸汽機驅動的五萬石船制造出來,時速也不過才十二公里左右,比后世普通內燃機輪船,可是慢了一倍左右。
而且,有這個成果,還是因為孫享福直接讓他們上馬的是渦輪增強了功率的蒸汽機,和比較科學的螺旋槳來推動船只的前提下,否則,以他們原先的構想,使用明輪的話,估計也就跟老美制造出來的第一艘蒸汽輪船‘克萊蒙’號的航速相當,每小時只能跑八公里左右。
蒸汽發動機的弱點很明顯,它笨重,且龐大,離不開鍋爐,新蒸汽的溫度和壓力不能過高,排氣壓力不能過低,熱效率難以提高,往復式的運轉,導致它的工作過程不是連貫的,慣性就限制了它的轉速的提高,即便增加了渦輪設計,也依舊是個弱雞。
但它還是有很多的進步發展空間的,現在試驗船上應用的三缸蒸汽模型機,應該屬于多脹式蒸汽機,之后可以改進成單流式,汽輪式,旋轉式,它的功率和穩定性,還能有較大幅度提高的空間,最終,讓輪船的航速達到十節以上,也是有可能的。
不管怎么樣,只要這種動力模式是正確可行的,那么,就是一種巨大的成功,李承乾反而不是很在乎大型船只的航行速度,而是指著裝載模型機的小船道,“如果只是用作小船的推動,能不能達到一日千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