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三兄弟問政-《大唐農圣》
第(2/3)頁
目前來說,大食人的信仰最難搞定,所以,它是大唐的終極目標,拜占庭帝國同樣有他們的信仰,摧毀,或者說使這些信仰變的無害,不再有爭端,就是大唐的核心目標之一。
“那么老師您接下來有什么打算呢?還是四處種地么?”經過孫享福這么一分析,本就已經有一些想法的李承乾,心中就更加明朗了,開口問道。
孫享福點了點頭道,“當然,論到帶兵打仗,我遠不如諸位將軍,政治能力和勤奮程度,也比不上朝堂諸公,也唯有這耕種生發之道,是我的特長,發揮這個特長,使得它能夠造福百姓,就是我的愿望了。”
打下萬里疆域,就需要種植萬里疆域,讓所的人,耕有其田,住有其所,能夠豐衣足食,這才是這個世界安定的基礎。
大唐對南亞的戰略計劃,只要一年多就能完成,那么他對南亞的種植規劃發展計劃,自然也要準備好,這樣,到時候就能快速的跟進。
聽到孫享福這么說,李承乾最終笑了笑道,“如此的話,父皇賜給您的那塊節符,就繼續留在您手上吧!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地方,能為朝廷的需求,提供產出。”
這時,李泰接話道,“老師的才能,冠絕古今,本就不應該被束縛在朝堂之上,大哥的事情說完了,接下來,就該說說我的事情了,現在,政事堂中,由我主管禮部,吏部,方面事宜,新的問題不少,您可有教我?”
此前,大唐的政事堂,是由尚書左右仆射房玄齡和長孫無忌當家,但由于國家大了,需要處理的事情太多,太繁雜,只靠他兩人,肯定是忙不過來的,于是,李世民增加了李泰,李恪,褚遂良,馬周四人進入政事堂,掛平章事的職位,意思就是副宰相,預備宰相的意思了。
其中李泰分管禮部和吏部,也就是說,他對于大唐的整個文教,宣傳,外交,和官員體制的制定和任命,都能說的上話。
而國家變大,人口變多,首先沖擊到的,其實就是他所管轄的這幾個方面。
對于他的請教,孫享福略作思索之后開口道,“文化教育的方面,自然是因材施教,讓各個行業的人才,都能更多的涌現出來,為國家的發展進步出力,對于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給予更多的褒獎,鼓勵,這是要長期堅持的,因為科技發展,是沒有盡頭的。
而吏治管理方面,你要認清楚一點,那就是任何的政策和制度,都是靠人去執行的,而管好人,其實就是平衡他們的利益需求,凈化他們的思想兩條路。
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么完美的,可以一直執行下去的制度,更沒有一成不變的人,做官的人在不斷變,心也在不斷變。
你只能根據實際情況,嚴格的實行監管,不斷的推動一些錯漏的改進,修補存在的短板,保持一顆與時俱進的心態,多調查實際情況,多聽證,從更廣的角度來思考這些問題,再作出結論。”
最容易破壞一個王朝的,始終是吏治腐敗,大多數朝代的政治家,都不是庸才,他們制定的管理制度,只要執行的好,都能把一個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朝代,在建國初期,都能出現強盛一時的局面的原因,可是,時間久了,人們的需求就會變,這個世界上,人心是沒有止境的,永遠不可能滿足,得一而望十,是人的劣根性。
那么,人心在變,你的制度卻沒有跟著改變,沒有滿足大家的需求,那么,各種問題,自然就冒出來了。
就拿現在的大唐來說,你要是給現在的官員,按照貞觀元年定下的制度,發放俸祿,那就肯定不行了。
因為以現在的消費水平,如果想要在社會上過的體面一些,開銷比十幾年前要大很多,一個正七品的官員,如果一年只能拿三百貫不到的俸祿,那么,社會上很多東西,他就享受不起。
享受不起怎么辦?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