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 爭論-《超級電力強國》
第(1/3)頁
此番牛大猛在另外一個會議室,這邊主要是專家技術骨干交流的地方,張逸夫無疑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了。
也許坐在長桌相對邊緣的參會人員可能有互不相識的情況,但提起主座上這三位,除了張逸夫這種“鄉下佬”外,在系統內搞技術的圈子內可謂如雷貫耳。
當中一位,正是此會場的主持人,分管生產司的副部長穆恒志,稱得上是技術口第一人,并非是他的技術全國第一,只能說他在搞技術的人里,最有權勢,在搞權勢的人里,最有技術,一副厚眼睛定在鼻梁上,讓人很難看清他的表情。
穆副部長左手一人,稍微年輕一些,目測四十出頭的樣子,頭發的花白程度卻是快六十的感覺,安監司的工作,果然不是好做的。
另外一人自不必多說,華長青只能參與這個分會場,座次靠前也不是,靠后也不是,便暫時坐在此處。對他自己而言,開個會排個座次是很無所謂很無聊的事情,但對參會者而言,這無疑體現了一種微妙的趨勢,部里對這位天降專家的態度。
會議開始,副部長穆恒志簡單客套兩句后,直奔主題,大家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材料,開始從技術上、實質上分析上半年的那幾起事故。
這個材料,段有為早給張逸夫看過,張逸夫也不必多費腦子,便能搞清楚其中的端倪。
總體來說,九分真,一分迷糊。
這也都是有學問的。
比如停電27分鐘,和停電31分鐘,這就是兩種概念,就像促銷時賣988和賣1000是兩種概念一樣,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都是敏感的節點,如果能想辦法在報告中將事故影響時間控制在半小時或者一小時內,責任方的負擔無疑會輕很多。
此外,便是責任界定問題,最后無一例外地都含糊而過,將錯誤歸結于“某某設備缺陷”、“某某系統漏洞”、“管理不夠嚴謹”等等,除非后果極其嚴重惡劣的重大事故、特大事故,才會在報告中出現具體的責任人名。
由此可見,大多數情況下,小范圍停電事故,未造成過大社會影響、經濟損失、人員損失的事故,責任并不會抓的太過深入,一般一年后風頭過了,一切安好。
這次技術分會場,也并未對太多事故糾結得太深,一些不疼不癢的討論后,話題終于來到了上半年唯一的一次大事故上。
毫無疑問,那就是九灘電廠監控系統的事故。
安監司司長敘述過事故分析報告后,放下手中的材料,望向眾人:“這次的事故分析、改進措施,主要是部里和省里的事故調查組分析得出的,在自動化方面,我們還屬于進步階段,考慮到這次事故的嚴重性,我們也想集思廣議,聽聽各位專家同僚,各位電廠同志的意見。有關自動化安全性的問題,有什么看法大家盡管提。”
此時,段有為微微回頭望向了坐在后排的張逸夫,做了一個有趣的表情。
張逸夫會意點頭。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