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878 十字路口(終章)-《調教太平洋》


    第(2/3)頁

    銷聲匿跡許多年的俄國皇室突然出現,不僅僅讓列寧坐立不安,也讓世界各國都對這對姐弟的遭遇產生了好奇,為了還給世界一個真相,奧爾佳和阿列克賽終在葉卡捷琳娜堡會晤了前來的各國記者。

    在記者們的一再追問下,奧爾佳長公主明確表示,當年尼古拉二世是因為叛亂不得不暫時離開了俄國躲避到了烏拉爾山隱名埋姓,因為路途艱苦加上環境惡劣,幾年的躲藏讓沙皇夫fù身患重病,終不得不以政治難民的身份答應了華的條件,卸下皇位以普通人的身份開始在華接受身體治療。

    根據奧爾佳公主的描述,皇室原本不愿意再回來,但鑒于內戰已經嚴重傷害到了俄國普通百姓,所以為了早日結束戰爭,讓俄國重回到世界大家庭,尼古拉二世拿出了沙皇數百年的積蓄向華采購了武器和裝備交給了高爾察克上將。

    5月26日,就在結束采訪后的幾天,阿列克賽以俄國皇室繼承人,任沙皇的名義在葉卡捷琳娜堡,在數十萬俄國人面前宣誓加冕一任沙皇,同時發誓要打敗將國家搞得民不聊生的叛亂者。

    與此同時阿列克賽沙皇也宣布,的俄國將作出改變,將以華和英國為榜樣成立真正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沙皇將會把權利交給由人民選舉出來的議會,以結束因為獨裁而帶來的弊病。

    年輕的阿列克賽此言一出,頓時引起了全俄國資產階級的歡迎,高爾察克和鄧尼金為首的保皇軍是宣誓效忠,根據不完全統計,在短短一年內通過各種渠道抵達烏拉爾山沙皇控制區的俄國人就高達400余萬。

    任沙皇也的確兌現了諾言,在加冕后不久便成立了臨時議會,并且軍政大權都授予了政府和議會,自己則經過“再三思考”后,以陪伴父母和求學的名義,暫居華直至大學畢業。

    沙皇重現世的消息,讓俄國愈加動dàn不安,鑒于列寧在簽署喪權辱國的布列斯特合約時,答應的盡恢復和平,將面包送到每個人手里的諾言并未兌現,反而因為紅軍的強行征糧,肆意屠殺等行為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感,雖然嘴上不敢說,但很多人都開始懷念沙皇時期的大俄國年代。

    與列寧和蘇維埃內部混亂不同,得到了沙皇正式任命,并且拿到了大批援助的高爾察克意氣風發,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后,再次集結了15萬大軍配合向伏爾加格勒發起進攻,試圖打開缺口和鄧尼金匯合。

    俄國內戰中慘烈的大戰拉開了序幕,一邊是武器彈藥充足,又因為有了正式名分士氣開始回升的衛(沙皇軍隊自稱),一邊是善于打苦仗累仗,以農民和無產階級弟為主的蘇維埃紅軍,足足50萬部隊在伏爾加格勒四周120平方公里內的地區捉對廝殺。

    在斯大林、托洛斯基和圖哈切夫斯基三位紅軍主帥的親自督戰下,付出了近25萬人傷亡的代價后,蘇聯紅軍終于守住了伏爾加格勒,但遺憾的是繼續切斷鄧尼金和高爾察克的計劃失敗,終被前者帶領殘余的76萬殘兵,以及大量的錢物逃入了烏法。

    就在大家認為戰局將進入僵局時,誰也沒有想到,高爾察克終于拿出了秘密武器,4萬在華接受秘密的部隊加上臨時招募的3萬士兵組成了右翼集群,在2萬精銳的烏拉爾哥薩克騎兵配合下,突然從烏法北上昔日的俄國沙皇大本營喀山,僅僅花了三天時間便在一年多后重奪回了這座戰略重鎮。

    喀山的丟失,不僅讓列寧丟失了重要的韃靼共和國,也正式宣告了伏爾加河東岸盡歸衛手中,依靠著大河天塹,一道較為穩固的防線終于出現。

    6月初,利用夏季華總參謀部決定再次加大對高爾察克的援助,20萬支步槍、600門大炮和大約150萬糧食油料等東西、在源源不斷地火車下抵達了葉卡捷琳娜堡,但對于高爾察克要求多飛機給予了拒絕。

    截止8月底,衛對蘇維埃紅軍伏爾加河沿岸后一個據點烏里揚諾夫斯克進行了數次進攻,根據他們自己的統計,在一個月內攻擊向這里投下了30萬枚炮彈,6000余枚炸彈,并且還使用了毒氣。這是俄國歷史上殘酷的一個夏季,隨著衛的節節勝利收復大量失地,之前伏爾加河以東很多支持過列寧的人都遭到了逮捕和大屠殺。

    幾個月來的不利消息,讓圣彼得堡等很多富庶地區都懷疑蘇維埃要垮臺了,就連蘇維埃內部一些不堅定的人也開始動搖,加上長期戰爭造成了糧食生產陷入停頓,紅軍自己在征集糧食時也手段粗暴,終在九月引發了聲勢浩大的保糧運動,連很多小地主都開始敵視蘇維埃,甚至不惜自己把糧食燒掉也不留給紅軍。

    如此一來征集不到糧食的紅軍愈加焦急,終很多士兵在戰爭不利和三餐不繼的壓力下,帶著憤恨將槍口對準了普通百姓。

    當列寧和中央委員會得知這個情況時已經太晚太晚了,從11月開始再度來臨的猛烈暴風雪終釀成了大慘劇,根據十幾年后一份調查俄國內戰的非官方文件顯示,在1920年11月至次年3月,大約有400萬俄國人因為缺少糧食過冬而被活活凍死,很多人終不得不吃草根樹皮,甚至還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

    等到冬天終于過去時,俄國又出現了百年罕見的旱災,饑荒變得愈加嚴重,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在內富裕地區也出現了饑荒餓死人的現象,據統計大約有3500萬得不到基本糧食保障,使得當年內再次有超過270萬人因為饑荒和疾病死去。

    根據后來的數據統計,從1917年至1921年的短短四年內戰時間,足足有2300萬俄國人死亡,再加上布列斯特合約中被割去的人口,俄國總人口數比戰前減少了三分之一還多!

    在內憂外患下,列寧領導的蘇維埃中央委員會終于不得不面對現實,開始和高爾察克領導的衛接觸,同時開始向世界各國求援希望能買到足夠的糧食。

    8月16日,俄國著名的文學家高爾基抵達北京,雖然他只是文人,但他很清楚解決俄國糧食危機和內戰的鑰匙就在這里。

    8月20日,華帝國第三任首相,前外交部大臣馮琪會見了高爾基,表示華政府對俄國目前的情況也非常擔憂,并表示愿意在適當的時候向俄國人民提供人道主義糧食援助。

    三天后,華皇室代表李秀峰在上海出席聞發布會,宣布國內的一家互助基金會合作,將出資500萬藍幣交給基金會運作,用于在全世界范圍購買糧食以幫助俄國人民渡過饑荒。

    但高爾基依然憂心忡忡,因為500萬根本救不了俄國,根據蘇維埃中央委員會的統計,俄國至少要得到大約價值2億藍幣的糧食能勉強渡過饑荒,而且華提供糧食援助的對象基本上都是烏拉爾山一帶的俄國保皇派。

    此時列寧已經是焦頭爛額,后不得不再次轉頭懇求德國援助,終德國統帥部根據研究,同時也為了對抗華在俄國的滲透,答應了列寧的要求,向蘇聯提供價值3000萬金馬克的貸款,用于從德國和世界各地購買糧食。

    列寧拿到了錢,但問題是他買不到糧食!

    原本世界大的糧商美國依然處于緩慢的戰后恢復期,加上華政府搶先一步許諾可以用糧食來抵債,終美加兩國都選擇了做旁觀者,而擁有了大量產糧區的墨西哥政府也因為華的勸說不愿意出售糧食。

    至于南美和非洲自己都成問題。

    此時他發現,世界大糧食產區基本上都在華控制內,而原本可以獲得糧食補充的印度是和俄國一樣已經打得不可開交,富庶的印度大平原早已變成堆滿了白骨。

    歐洲是唯一可以獲得糧食的地區,但英國不可能有多余的糧食,法國稍有多余但大部分也被用于向德國還債,或者被用于交給加重要且同樣是處于內戰中的資本主義國家西班牙。

    后列寧不得不答應了華以停戰換糧食的辦法。

    1921年11月,中、德和俄國內戰雙方在蘇黎世召開由華倡議召開的俄國問題四方會議,以協調俄國不斷加重的糧食和內戰問題。

    中、德兩國都明白,俄國是雙方的屏障,絕不能讓對方的手伸到家門口來,同樣俄國內戰雙方也都是油盡燈枯打不下去了,整個戰爭中俄國不僅僅失去了人口,還致使工農業遭受嚴重破壞,文藝復興時期累積下來的財富和精美文物也都被拿去換成了彈藥,所以四方會談終確定,俄國內戰雙方以伏爾加河為界停戰,停戰期限為20年,停戰期結束后將繼續由有關各方決定是否延長協議。

    雖然極不情愿,但在內外的壓力下列寧和蘇維埃中央委員會不得不在《蘇黎世合約》上簽字,猶如在布列斯特談判桌上那樣,昔日疆域廣袤的俄國,因為蘇維埃退出世界大戰先是導致失去了芬蘭,現在又將再一次失去包括喀山、烏法等伏爾加河以東肥沃產糧區,還使得自己和中亞加盟國的聯絡通道隨手有被敵人截斷的危險。

    1921年12月3日,《蘇黎世合約》合約簽署的當天,年輕的阿列克賽沙皇回到了葉卡捷琳娜堡,在數以萬計逃難至此的俄國資產階級的擁簇下,宣布將俄國臨時政府地放在葉卡捷琳娜堡,同時發誓要讓所有伏爾加以東地區的人民生活得好,但依然拒絕承認蘇維埃政府的合法xìn。

    12月30日,年來臨前的后一天,列寧也在莫斯科同樣宣布接受并愿意遵守停戰協定,同時將目前紅軍控制的俄國及中亞地區統稱為蘇維埃聯盟共和國,以區分烏拉爾山的邪惡沙皇政府。

    次年2月,一支由中德兩國組成的約2000人的部隊進駐喀山,以監督俄國和蘇聯的停戰協議。

    俄國內戰以分裂結束的同時,另外兩場內戰也走到了盡頭。

    1923年1月,西班牙內戰以華支持的阿方索十三世重回馬德里宣告結束,從世界大戰開始到內戰結束,這個國家付出了大約500萬人死亡的代價,造成了將近5000億藍幣的損失。

    同年5月,印度內戰也在打了足足3年后停了下來,雖然沒有俄國那么慘烈,但同樣付出了300萬人死傷的代價,再加上1919年的大流感,從世界大戰爆發截止內戰結束總計死亡超過2300萬人。

    和俄國與西班牙內戰不同,被華政府全權掌控的印度在得不到任何第三國援助和干涉的情況下,終內戰三方不得不答應了由華來當調停人的建議。

    1923年6月10日,孟加拉、錫蘭率先宣布成立民族自治區。

    9月15日,真納也宣布了包括海德拉巴在內的西部地區成立伊斯蘭自治區。

    9月19日,不丹、尼泊爾紛紛宣布自治。

    9月22日,印度北方政府成立,并且同意了華以北回歸線為界劃定的自治范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