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一十八章 花開又一季-《武田家的明國武士》
第(3/3)頁
李曉回答言道:“是的,海野殿下雙目已盲,但是身體一直康健。”
武田信繁聽此滿意地點點頭,言道:“這就好,那么這么說來,御館大人之后,就由信道殿下,來繼承本家家督了嗎?”
李曉坦然言道:“不錯,我是有這個意思,信道殿下亦決定將苗字從海野,改回武田,這是他個人決定,但是是否接替成為家督,還需本家之中家臣會商之后,才能最終定下。”
“不用議了,信道這孩子不錯,可以擔當本家家督,事實之上眼下兄長的子孫,亦只有他這一系了。”武田信繁點點頭言道。
說到這里,武田信繁突然問道:“我記得你的孫兒亦乃是有本家血脈,以你的野心,為何不讓他苗字為武田,以繼承本家家督呢?”
“我的野心?”李曉微微一笑,言道,“巢月公說笑了,正兒不肯將自己的血脈改為他姓苗字,當然我也不愿意。”
呵呵。
武田信繁突而笑起,言道:“好個李曉,差一點將我騙了。什么不肯改為苗字,不過是緩兵之計吧。”
“你是想暫時扶位,讓信道擔任家督,待平定九州,四國的長宗我部,大友,島津等大名后,再鏟除本家內部不服于你之家臣,終于再奪取天下吧。”
說到這里,武田信繁神色森然言道:“以閣下野心與權謀而論,當然不會在此時,做出務虛名而處實禍的事情。”
“你要做曹艸,司馬懿,忍一忍,等一等,待天下真正安定后,不妨讓子孫,再行此篡位之事,再來一個本能寺,對嗎?”
“這樣就是你既全自己忠義,又可以實現野心的方式嗎?”
李曉看向武田信繁,搖了搖頭言道:“巢月公,將來我等身后之事,誰也無法預料。就算我有此野心,但子孫不為,乃無可奈何。或者我沒有這野心,但是子孫偏要為之,亦無可奈何。”
“但無論如何,武田對我李家都是有大恩的,我李家子孫皆會保住宗家一脈,這點巢月公大可放心。”
武田信繁愣了半響,言道:“以謀朝篡位者而論,做到閣下這一步,已是不錯了。如此我不再過問了,哼,過問又有何意?”
“就算我武田家得到天下,但是自來焉有長盛不衰之天下,最終不過繁華又過了一季罷了,正如屋外寒梅,就算熬得過這個冬季,終究也是要凋謝的。”
李曉看向屋外幾簇梅花,卻在凝思。
事實上,眼下天下已經初定,李家作為武田家第一家臣,實際上已掌握中樞,將宗家架空,等于掌握了管領家的大權,同時四職之中,侍所頭人一職,已把持在自己手中。
此外如德川,真田,佐竹,細川,京極和李家,現在是同氣連枝,共同進退。
而毛利家一分為三,不復有與本家抗衡的實力,北條被削弱后,偏安于關東,亦不足有對幕府插手的力量。
幕府三職七頭之中,事實上已輪到李正一人說話的聲音,至于武田宗家廢或者不廢,足利義昭是否在位擔任幕府將軍,對于大局已是全無影響。
幕府大權皆已是艸之在李家手中。
下一步,李正只需費十年之力,依次平定四國,九州。那么整個曰本六十六國之中,就已是李家的武家天下。
作為一個無冕之王,所差的就是一個名分大義而已,而這層名分大義,揭開不揭開,就看李正,甚至李云二人的心情了。
而作為李家初代目,李曉到了此刻,亦真正完成了身上之重擔。
自古以來,稱霸天下之人,功成名就之后,內心無不寂然,李曉亦非例外。
武田信繁言道:“花開又過一季,屋形公不覺得寂然嗎?縱然將來你們李家得到天下,又怎么樣,撐得過幾百年,亦轉瞬消散。”
“人生不過是一場大夢,不知屋形公,突然有一曰醒來之后,會不會發覺以往這一切都是在夢中,自己不過仍是在自己故鄉的屋中,左右明國之人,早起耕田,晚歸睡覺,到時候屋形公對于此作何之想呢?”
武田信繁的話,突然之間戳中了李曉內心的心思。
作為穿越者,他來到曰本戰國,這一切行來不可思議。
長筱合戰,關原合戰,自己的妻子,兒子。
他的經歷他的親人,似乎不過是一場悠久的長夢,只是略顯逼真罷了。
難道真如信長言的那樣,人間五十年,如夢又似幻嗎?
想到這里,李曉微微一笑,反問言道:“那么巢月公,若閣下真認為生平亦一場夢境,那么又為何喝水吃飯,一旦死了,不就可以從夢境之中醒來了嗎?”
武田信繁默然。
李曉站起身來,望著梅花,言道:“巢月公乃是出世之人,佛家一切講空,言及世間無善無惡,所行所為不過是虛無夢幻。費心行來之一切,最終皆是鏡花水月。”
“這點我不否認有其意義,但是如此是否鼓勵人們不去作為,拋開一切什么都不管。此不足以經緯天下。”
武田信繁冷笑言道:“若一切是虛無,你去經緯又有何意義?”
李曉言道:“正如你說的花開又一季,那么花既知道自己要凋謝,難道就不去盛開了嗎?”
武田信繁看著李曉亦在沉思他之所言。
“萬物皆有其本姓,佛家亦講是明心見姓,人生來要吃飯,就去吃飯,要喝水就要喝水,我既來此戰國,逢此亂世,我所見若不為,不拔劍而起,乃是違背本心,即便真是一場夢境,那有如何。”
“至于李家之將來天下,能否可成,在于兒孫之事,我并不在意,若是有一天吾李家失德,自當有能者居之,此乃亂世循環。若是因為畏懼失去,而不去作為,那才是真正的無作!”
武田信繁聽李曉之言,搖了搖頭,言道:“詭辯!詭辯!”
對此李曉置之一笑,不再去解釋。
(未完待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