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遇變滏口(上)-《北朝漢月》
第(3/3)頁
宇文元道口中的柱國,即是指爾朱榮。當初爾朱榮奉長樂王元子攸為帝,子攸即位后,仿相國的格式,創“柱國大將軍”一職以冊封爾朱榮,故爾朱榮被尊稱為“柱國”。
關于這個問題,宇文博自然知道:“柱國通告諸人,可以各自帶著親屬,選擇跟隨的人和要居住的地方,朝廷不加以干涉……不過,柱國實際上并未做到,等諸人分散數十里后,他在各路都派了人分道押領,而像賀拔、獨孤以及我宇文等大的部落,則全部強制遷往晉陽。”
他的言語中不無腹誹,顯然是對爾朱榮強制宇文部遷往晉陽有所怨言。
然而就單純的謀略本身來講,宇文元道對此卻是極為敬服。
“這是柱國的妙策啊!”他贊嘆道,“當日柱國所部騎軍雖強,卻終究只有七千人,即使加上附從諸部,也不可能完全控制三十多萬降伏義軍,反而還要擔心義軍再次聚眾起事。然而,發出那篇通告之后,義軍便分散到了河北諸州,一時間難以聚集起來;然后再控制住義軍中有實力和號召力的大部落,就沒人能夠再次統合義軍。”
“是這樣么?”宇文博陷入了思索。
“但是有個問題,”宇文元道話音一轉,“義軍之中,總有些桀驁不馴、又無家室之累的人。他們習慣了刀口上舔血的日子,到了地方,起初或許還能安分一陣,時間稍長就不行了,肯定會作奸犯科的……我聽說,葛榮大頭領的舊部韓樓已經在幽平二州起事,因此柱國才會拔擢賀拔勝為大都督鎮守中山道,防止韓樓南下,同時派軍討伐韓樓。可是,河北的某些頑人聽到韓樓起事的消息,很可能會跳出來,或者前往幽州投奔韓樓,或者趁亂襲擊過路旅人。那么,咱們今天快些趕路,盡早安營設防,總能夠減少幾分遇襲的風險。”
“原來如此!”宇文博恍然大悟,“難怪這幾天,我總覺得有人在窺視咱們呢!大概就是沿途的零散賊人吧!”
事實上,之前他彎弓射雕,正是感覺有人在窺探,準備以自己的弓術震懾他們。不過,在內心深處,他并不認為有什么威脅,因此郡主一發話,他很快就放下了弓箭,卻沒有想到居然是這么一回事情。
“不錯,”宇文元道附和道,神情中不無慶幸,“可惜我到現在才想明白……好在一路上沒有遇見大股賊人,咱們自己也戒備著,安營后防衛也安排得當,才沒有給對方可乘之機。”
“那么這最后一段路,咱們也得小心了,”宇文博點了點頭,再次招呼眾人道:“繼續加快速度!盡快趕往滏口關!”
滏口關位于兩山之間的滏水之側,滏水在此處切割出巨大的陘谷,即為“太行八徑”之一的滏口徑,是從山西高原穿越太行山脈、東下華北平原的戰略要道,當日爾朱榮與葛榮決戰,走的正是這一條路,如今則駐有千余相州官軍,受柱國大將軍爾朱榮節制。而過關之后,就是相州魏郡的臨水縣,由于地處邯鄲和鄴城中段,又是從晉陽到鄴城的必經之路,自然也有官軍駐守。
換而言之,只要到達了滏口關,他們就徹底安全了,不用再擔心會受到賊寇的襲擊。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