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如有天助-《謀士系統在三國》
第(2/3)頁
哪怕面上還是鎮定的,但隔著一段距離周瑜都能看出其中的虛浮。
周瑜知道為什么會這樣,所有人都清楚按部就班等待他們的結果不會好,那么想要出奇制勝極大可能是要用命去拼的。
你要說很有勝算,為了前途去拼命也不是不行,但這種近乎絕境的孤注一擲,贏了也最多就是在這一次打退敵人,那在許多人心中就有些過于不值得了。
人人心里都有一筆賬,現在對于孫權這邊的投入在很多人看來就是寫滿了不劃算。
有人在權衡利弊,也有人有效死之心。
此刻在營帳中存在這份決心的人,大都是昔日孫氏舊部。
他們與孫氏之間,不管是感情還是利益,都捆綁的死死的。
而這種情況具現化,我們一般將其稱之為忠誠。
此刻面對來自周瑜的注視,他們不曾躲開半分,反而帶著一種有事就選我,絕對沒有半個不字的堅決,甚至還有人躍躍欲試準備主動請戰。
哪怕不敢說我一出戰便反敗為勝,但至少提升一下士氣也是好的。
繼續這樣下去,都不用曹操打敗他們,也不用內賊出手,自己軍隊內部軍心就散了。
周瑜沒有落下每一個有著這種眼神的人,或許在他們四目相對的那一刻,眼中的情緒在此刻相似到如同在照鏡子。
孫權是個年輕人,一個在很多人看來還不夠成熟、不夠令人信賴的年輕人,周瑜同樣是年輕人,與他同齡的人在曹操陣營現在還大都屬于小輩,都在那里磨煉著呢,可同樣年齡的他已經統領著揚州的兵馬、戰船與曹操正面剛了。
這里面有周瑜自己的能力在,但也絕對脫不開來自孫氏兄弟二人的信任。
士為知己者死,在某些人那里或許是個笑話,但在周瑜這里從來不是玩笑。
沒有多少勝算的情況下,明明投降是更好的選擇,至少可以保有一條生路。
可是周瑜不想這樣選,孫權也確實沒有這樣選,對方將兵將交付給自己,又何嘗不是將命交給了自己。
對于這樣的信任,周瑜永遠不會選擇背棄。
如果是真的想要提高士氣,這個時候確實應該選擇忠心耿耿的人更好一些,但周瑜做出的選擇卻并非全然如此。
周瑜拿出幾份文書:“明公與我來信,只言后方有欲為蔡瑁之人,只他們有無蔡瑁之能不論,明公卻非劉景升之輩。”
他也沒有指名道姓,直接將文書扔進一旁燃燒著的火盆之中。
如今的天氣還算不上寒冷,大家一開始看到火盆還以為是周瑜身體有什么不適,現在才知曉原來是做這個的。
他說了襲營的計劃,然后混雜著進行了點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