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認錯,要有勇氣-《往事百語①》


    第(2/3)頁

    所以,“認錯,要有勇氣”,我一生都將這句話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一九七一年,我想將朝山會館的建筑列為佛光山第一期工程。因為我認為:現代佛教應該和社會大眾結合為一體,能夠提供好的食宿,才能讓信徒安心歡喜地朝山拜佛,所以建議設立一座美輪美奐的朝山會館,不料很少信徒支援這項建設,眼看工程無法進行。有一天,慈惠法師對我說:“臺灣的信徒根本不懂什么叫作‘朝山會館’,他們只希望有殿堂可以拜佛,師父應該先建大雄寶殿才對。”我一聽,覺得她的話非常合理,于是立刻修正,因此佛光山后來的建設一直非常的順利。假如當初我只憑理想,沒有“認錯的勇氣”,又何能有后來的方便呢?

    我提倡僧團的民主,效法佛陀時代的三番羯磨。每次在佛光山開會的時候,難免有一些徒眾的意見與我不同,但只要合理,我立刻自己修正,所以我自許是一個“從善如流”的人,很怕徒眾認為師父也是一個“死不認錯”的人,久而久之,上焉者不敢違抗,只會唯唯諾諾,沒有深思遠慮;下焉者遵循效法,只知指責別人,不能檢討自己。這樣一來,佛光山哪里能突破創新,為眾謀福呢?

    以我多年來授徒的經驗,凡是能夠接受教誨,“勇于認錯”的人,大多進步得快。凡是覺得自己全部有理,“死不認錯”的人,大多在原地踏步。像我常勸一些徒眾既然不長于讀書,就要及早學習其他技術,但他們卻執著己見,不肯“認錯”,結果花了許多年的時間鉆研學問,才發現走錯了路,后悔莫及。另有一些徒眾做事不能顧全大局,懶惰又不和眾,經過一再訓誡,還“死不認錯”,到頭來沒有一個單位肯要他做事。還有一些徒眾溜單以后,雖然知道自己錯了,卻沒有勇氣向大眾“認錯”,只得流浪在外。我雖有心寬容接納,基于宗門法規,也只有徒呼奈何!

    因此,人一生際遇的平順安危,其實和自己能否“認錯”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甚至古往今來,無論一個國家或一個團體,主事者乃至組成的分子,能夠“認錯”與否,往往就是成敗得失的關鍵所在。像項羽之所以在楚漢之爭中飲恨敗北,就是因為他剛愎自用,所以眾叛親離,最后自刎于烏江,臨終前還死不認錯,喊著:“天亡我也!天亡我也!”三國名將周瑜,因為心胸狹窄,妒賢嫉能,錯失聯蜀滅魏的機會,卻不知反省,反而感嘆:“既生瑜,何生亮?”終致英年早逝。反觀劉邦和曹操,一個原本默默無名,一個被世人稱為奸雄,卻因為能聽從諫言,改正過失,而成就霸業。

    最近報載,經營亞都飯店成績卓著,獲得中外一致好評的嚴長壽先生,被聘請到臺北圓山飯店擔任總經理時,原本意氣風發,很想有一番作為,但不久之后就遞上辭呈,因為工作人員無法改掉威權時代的習氣,“死不認錯”,配合困難,嚴先生眼見無法改進,只得拂袖而去。

    凡此都說明了:“認錯要有勇氣。”能夠“勇于認錯”,才不會失去發展的契機。

    記得三十年前,因為臺北到佛光山路途遙遠,北部的信徒紛紛請求佛光山在臺北設立道場,好讓他們可以常常聽經禮佛。我也很想滿足大家的需要,所以四處打聽,看看有沒有適合的場地。最初我們看中民權東路行天宮對面的一塊土地,通過一位經紀人接洽,雖然一坪的價錢不及市價的三分之一,但佛光山還是負擔不起,結果失去了這次的機會。后來,那塊土地上面起了一座大廈,每次坐車經過時,我的心里都會生起一陣婉惜,總覺得對信徒虔誠的心意抱愧無比,因而發愿有一天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必定要在臺北建一座空間寬敞的現代化道場。后來,信徒聽說此事,有感于我為了不能給大家一處好地方拜佛而“認錯”、難過,便發起大家協助出資。一九九四年,終于買下信義區一棟大樓中的幾個樓層,集臺北道場、臺灣佛光會總會、佛光緣美術館、佛光緣滴水坊于一處,實現我多年來對于現代佛教建筑的四個理想:傳統與現代結合、僧眾與信眾共有、修持與慧解并重、佛教與文藝合一。

    一九九二年夏季,因為耐特臺風來襲,山洪暴發,雨水成災,造成臺灣南部地區一片汪洋澤國,佛光山東山的砂石也流失不少。當時我人在外國,聞后匆匆趕回,看到坍方流失的土石及滿目瘡痍的坡地,真是一陣傷感,但我沒有責怪主事的職事照顧不周,防范不嚴,反而召集寺眾,對大家說道:“這次意外事件怪我當初沒有用心把擋土墻做好,讓常住遭受損失。”徒眾們聽了之后,都異口同聲地回答:“這不是擋土墻做得不夠穩固,而是我們沒有隨時清理水道。”

    我們師徒互相認錯,于是大家同心協力,奮力搶救,很快地,東山又恢復以往的寧靜美好。從這件事,我深深感到:一個人要肯“認錯”,才有人樂意幫忙。因此,所謂的“廣結善緣”,不光是噓寒問暖,解衣推食就夠了,還應該在有“錯誤”的時候,能夠做到“嚴以責己,寬以待人”。

    中國古時凡有災禍,皇帝就下詔罪己,以求撫平人心,在今天民主時代的西方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像去年(一九九八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因為緋聞案而鬧得滿城風雨,舉世皆知。剛開始時,克林頓不肯認錯,對大法官做不實的證詞,結果引起民眾反感,險遭國會議員彈劾。所幸他后來勇敢地出來,公開向全美國的人民道歉,終于獲得民意支持,而穩住總統的寶座。可見一個人唯有“勇于認錯”,才能獲得大家的諒解,才有機會重新做人。

    久遠以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在臨終時,猶念念不忘欠了鄰人一只雞無法償還,直至今日,沒有人批評蘇格拉底的貧窮,反而稱道他是一位坦然率真的哲人;三世紀前統一全印度的阿育王向小沙彌賠罪,自古以來,沒有人恥笑阿育王以九五之尊禮拜道歉,反而同聲贊美他“勇于認錯”的美德。所以,“認錯”不但不會失去自己的身份,反而能贏得更多的尊重。只可惜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奧妙,行事強橫,不肯低頭,最后自己成了最大的輸家。

    記得三十多年前,雷音寺首度重建時,一再商請門口的民房讓售搬遷,以便道場的整體規劃,雖經多次提出優惠的方案,屋主卻始終執著己見,不肯利益別人。后來信徒因共修時進出不便,也多次好言勸告,對方還是依然故我,不肯讓步,給人方便,結果招引眾怒,真是損人又不利己。

    佛光山開山不久,請了附近一位鄉民為我們做一些雜工。我曾給了他一些錢,請他買些果樹的幼苗種在寺周,沒想到他買好之后,種在自己的地上,而且暗中修筑水道,將寺院用水引到他的田園灌溉,還向人夸耀他的土地是黃金之地,猶如黃金一般寶貴。我心里不禁想到:你的果樹黃金,都是因為佛光山而有,這有什么值得引以為榮?

    后來,我為了建大雄寶殿,向他情商購地,他的土地一日三漲,我問他:“你的名字叫作‘祝成’,為什么沒有‘助成’的習慣呢?”

    他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答道:“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打算,我不助成是應該的。”

    結果就因為他凡事不助成,引起大家反感,一致決議不再用他,后來聽說連家人都不理睬他,這就是沒有人緣的后果。

    許多人問我:為什么所到之處,都能受人歡迎?我自覺一生最大的長處就是能明理,肯“認錯”,因此無論長幼尊卑都喜歡和我在一起。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