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劉愛雨淘到第一桶金-《喧囂之后》
第(2/3)頁
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五一這天“雨波”海鮮店“開張了,牌子上的字是孫教授的墨寶,剛勁厚重。
牌子幾天前就掛上去了,用紅絲綢蒙著,孫教授作為嘉賓,在鞭炮聲中,用桿子挑開了綢布,亮出了招牌。
看著嶄新的牌子,劉愛雨心里不滿,這是趙波把他和她硬往一起拉,對趙波擅自起的店名,劉愛雨不高興,但沒有時間和他理論。
來客不少,都是趙波的朋友和同學,很多都是A大學的青年才俊,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陣勢不小。
劉愛雨在京城幾乎沒有朋友,這個熱鬧場面完全是趙波撐起來的。
宴請賓客、聯系酒店、送貨上門,忙了整整一天。因為應酬,趙波喝了太多的酒,宴席還沒結束,他就倒在里面呼呼大睡了,劉愛雨驚訝地發現,才一個月時間,他就瘦了一圈。
海鮮店的生意只火了一個月,顧客的普遍心理是,一般新開的店,剛開始為招攬生意,價格公道,質量好;過一段時間就和老店一樣了,抬高價格,降低質量,以好充次。這時候,他們又會把視線轉向新開張的店。
頭一個月盈利十二萬左右,從第二個月開始,銷量直線下降,有時候,整天賣個百十塊錢,照這樣下去,給工人開了工資,繳了房租、管理費,扣除成本后,基本就算白忙活了,再往下,就該虧本,停業關門了。
危機來臨了,雖然是預料之中的,但趙波和劉愛雨感覺亞歷山大,愁云滿面。
得讓顧客記住“雨波海鮮店”,要是他們把你遺忘了,再讓他們做回頭客,那就困難了。
怎么留住顧客,總不能成天站在門口,把客人硬拽進來買你的貨吧?
劉愛雨分析了一番認為,顧客零星的購買,不是銷售的主渠道,應該把功夫下在那些大酒店上,它們每月的用量不但大,而且固定,要做它們的工作。
趙波說:“據我所知,那些大酒店,它們的供貨渠道都是多年的關系戶,水潑不進針扎不透,我們要擠進去,太難了。”
劉愛雨卻不以為然:“開酒店的目的是為了賺錢,如果我們的貨價格比市面上的低,而且質量又好,他們怎么會不用呢?有錢不賺,除非腦子進水了。”
趙波問“你打算怎么干?”
劉愛雨說:“酒店的聲譽,是顧客吃出來的,我要讓咱們的海鮮,進駐各大酒店,讓顧客的嘴巴,給咱們做廣告。”
但趙波認為,要打通酒店的關節很難。
劉愛雨說:“顧客不進來,我們就走出去。”
趙波心里一動,問:“怎么走出去?”
劉愛雨說:“送貨上門給各大酒店,免費品嘗,不要一分錢。”
趙波搖搖頭,說:“太冒險,一次貨成千上萬的,送得起嗎?只怕屁股上的褲子都要賠了。”
劉愛雨說:“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我們可以選幾個信譽好、口碑佳、有影響力的酒店做試點,然后逐步推廣。”
趙波勉強同意,說:“車在半坡,不進則退,咬牙上吧。”
劉愛雨寬慰他:“咱的貨是正宗的天然海鮮,中間沒有任何摻假造假、以劣充好的環節,就怕他們不吃,只要吃了,肯定說好,那時候,咱的海鮮店就火了,只怕供不應求。”
趙波苦笑著說:“你真是個理想主義者。”
趙波要動用他的關系,搞公關外交,拉攏各酒店老板。
劉愛雨斷然拒絕,說:“靠熟人打通關節,倒顯得我們缺乏底氣,我們只靠產品說話。”
研究斟酌了一番,趙波和劉愛雨的首選目標是凱越大酒店,五星級的,是中關村附近名氣最大的。
這種飯店,顧客檔次高、見多識廣,口味也刁,一般情況下,食材都不會太差,怕影響飯店的聲譽,因而把關極嚴,但只要打開了通道,之后就暢通無阻了。
凱越酒店的老板王總,很年輕,就三十出頭,但在京城餐飲圈,卻已混出了響當當的名頭,溫和禮貌,精明大度。
劉愛雨和趙波等了兩個小時,才見到了王總,王總開門見山說:“一我很忙,只有十分鐘時間;二是我們有自己穩定可靠的供貨渠道,是多年的關系戶,很鐵。”
趙波一聽,心里涼透了,太決絕了,直接下逐客令。
劉愛雨說:“王總,您放心,用不了十分鐘;我們的海鮮全是天然的,直接從捕撈船上發貨的,不摻雜任何水分。”
王總笑笑說:“擺地攤的都這么說。”
劉愛雨說:“貨我們已經帶來了,歡迎免費品嘗,您要覺著好,我們再談;如果不合口味,我們不要一分錢,也絕不再麻煩您。”
劉愛雨說著,就要告辭,王總說:“用一次?砸了鍋,我這生意就泡湯了,我會冒這個險嗎?”
王總說著,抬手看表,意思要走人了。
趙波都放棄了,劉愛雨卻說:“王總,貨我們都帶來了,不可能再帶回去,留著讓你們的廚師們嘗嘗,生意不成仁義在嘛。”
劉愛雨和趙波把貨送到了后廚,王總掃了一眼,心里一動,這可是上萬元的貨啊。
出了凱越酒店,趙波心情沉重,上萬元的貨,一句話就打了水漂。
劉愛雨卻喜笑顏開,趙波不解地問:“你還高興個啥?”
劉愛雨很有把握,說:“我們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