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馬夏澄的一級戒備只能左右人,不能左右“網”。 人不能真正的預防問題的產生,只能在出事后及時補救。 在一級戒備命令下達后,另一邊,“網”的載荷依然在不受控制地不斷爬升,從95%慢慢推向96%,然后99%,然后99.99%…… 傍晚時分,在經歷長時間保持超高強度的運算后,“網”終于崩潰了。 表示高負載的紅色塊區中心處率先由紅轉黑。 隨后,黑塊蛛網般向外蔓延擴散,一直到占據超過20%的范圍才堪堪停止。 緊接著,大量紅色模塊開始退紅轉黃或轉綠。 之前顯示為綠色的模塊則逐漸轉黃。 很顯然,“網”扛不住了,稍微放松了對任重的分析與觀察。 在“網”發生突變的瞬間,任重很清晰地感知到自己體表的汗毛先有個過電般的豎起,然后迅速趴伏的過程。 任重在自己的操作終端上看到了“網”的算力分布變化情況。 幾乎同時,他接到了來自馬夏澄的命令。 “所有小組注意。計算需求已經發放,前線工作人員正在迅速就位。你們必須在五分鐘內拿出屏蔽計劃編制結果。這很難,但你們必須做到。率先完美完成任務的小組,將獲得全員特許嘉獎。” 同時出現壞塊數量太多,達到接近一百五十萬個,與平時計算小組需要面對的頂多幾十上百個的局面截然不同。 上次碰到這局面,還是大約一百五十年前的事。 “網”自己并沒什么傷筋動骨的損失,受傷的是人類。 當時深訊集團并沒能及時完成壞塊更換,代價就是觸發了“網”的生物化處理機制,在此后的五十年時間里,人類損失了“網”的20%算力,一直到“網”完成整個生物化處理后。 當時那一代的深訊集團聯合另外八家龍頭企業,付出了巨大代價才慢慢完全修復。 在那五十年中,習慣了萬事都有“網”協助的源星人類最大的痛苦在于,大量的科研計算請求遭到了“網”的拒絕。 源星人類自主科技的進步狠狠撞到了一堵無形的墻壁上,停住了腳步,進入了漫長的科技大蕭條時代。 源星人類不得不停下很多自主研發的科技,把科學路線轉到以消化吸收帝國商品和共享技術的附庸路線上。 后來即便修復之后,源星人類對“網”的開發利用也長期保持在低負載的程度。 哪怕有大量的計算需求,源星公民里的頂層科研工作者們也更傾向于使用性能遠不及“網”的億分之一的自主研發的晶片陣列勉強應付。 那次事件的影響是長期且深遠的,直到現在源星人類也沒能走出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科研路線。 更悲催的是,即便經過長達一百五十年的調查,深訊集團依然沒能查明事故原因。 這次的情況與那次十分相似,馬夏澄作為深訊集團繼承人,可以獲得大量信息,另外還有一個專職監控的部門為他提供幫助,但他依然不知道為什么“網”會突然超高負載運轉,只能被動應對。 如果最終處理失敗,源星人類再次付出這代價,馬夏澄會失去繼承人資格。 馬夏澄已經做得足夠漂亮,下午時他已經遇見到了風險,并讓前線操作人員全員出動,隨時待命。 信息檢索的效率也很高,只用了不足五秒就確認了全部壞塊的位置,只不過數量實在太多而已。 剩下的,就是算法項目組的工作了。 任重等人第一時間開工。 滿頭大汗的馬夏澄在指揮系統中說道:“雖然這次的壞塊數量極大,但本身的計算規則與往常沒有區別。它只是量變,不是質變。我給你們預留了五分鐘,時間已經足夠寬裕,都加油吧。” 馬夏澄的話說到后面,其實已經略有些有氣無力。 量變不是質變的道理誰都懂,可真正去執行時又是另一碼事。 馬夏澄知道,成功的希望其實很渺茫。 “網”從表現出潛在危機,再到危機爆發的時間太短。 哪怕他已在很短的時間內將算法項目組的人員規模擴大了一倍,但準備還是不夠充分。 按照常規理解,至少要達到總共三百個小組以及15個s級小組,才能依靠冗余計算將成功率提到99%以上。 就現在這樣,成功率其實只有30%, 能做的,該做的事已經做完了,剩下的便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 馬夏澄從座椅上站起,在辦公室里來回踱步,目光一直聚焦在投影中顯示的各組計算進度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