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二十尊戰(zhàn)爭母皇,兩名行星級智械,兩名行星級心靈魔裔。 分別來自三個不同的人類分支的共計二十四個強大的個體正在信息流網(wǎng)絡中齊聚一堂,商討著一件重要事項。 他們討論的正是接下來的進攻方案。 如果這是一支純粹的軍隊,只有一方勢力組成,便不會出現(xiàn)這種需要討論才能做出決策的局面。 無論是升華者亦或是另外兩方,都有各自的絕對強權制度,只需要高位者做出決策,下位者自然只能嚴格執(zhí)行,無需討論。 可三方聯(lián)合之后,便注定會有一些分歧與爭執(zhí)。 比如此時心靈魔裔的想法便是什么也不管,筆直朝向赤鋒軍團的駐地沖鋒即可。 心靈魔裔認為,對這種來去自如,且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毫無節(jié)操的敵人,招式越花哨,就越容易被破解與針對。 所以最好的方案其實就是沒有方案,一直沖就完事兒了。 也許赤鋒軍團會跑,那也沒辦法,得認栽。 但如果赤鋒軍團留下來過過招,便有機會將其一沖而潰。 可來自朝圣者勢力的智者卻有不同看法。 智者經(jīng)過綜合測算后,認為赤鋒軍團應該也做好了跑路的準備,但沒打算不戰(zhàn)而逃,而是準備像在第七星團時一樣,先試著打一打,看看能不能撈點好處,再根據(jù)局勢變化酌情定奪。 所以,智者提出,他們愿意貢獻出一種新型的隱形技術,幫助遠征軍先悄悄分散開來,從四面八方緩慢靠近,然后突然行動,對赤鋒軍團的駐地實行全面包圍。 智者分析了赤鋒軍團的自由折躍技術,找到了這項看似無敵的技術的缺陷,那就是加速期。 體型與質量都很巨大的行星艦與堡壘艦想進入亞空間飛行,必須得經(jīng)過相對漫長的持續(xù)加速。這段加速里程至少要十光年。 那么,如果能將包圍圈偷偷縮小成一個半徑小于十光年的球形,就有機會在赤鋒軍團全員跳入亞空間之前將其截住,那么即便因為兵力過于分散而肯定不能全殲敵人,至少也能對其造成重創(chuàng)。 不得不說,朝圣者抓住了重點。這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個可行方案。 這方案里唯一的漏洞是智者錯誤地估計了赤鋒軍團的技術進階速度。 當初源星艦用了上百年歲月來加速,加速距離長達五十余光年。 之前赤鋒軍團離開第七星團時,隨著技術進階,加速距離被縮短到了十五光年。 智者現(xiàn)在考慮的加速距離是十光年,已經(jīng)稱得上“保守”,十分高估赤鋒軍團的科研實力,但實際上還是低估了,只需要三光年。 當然,要實現(xiàn)智者的謀劃,就得在原本的行進路線上留下足夠大規(guī)模的“軍隊”作為正面突進的誘餌,需要母皇艦做出犧牲,消耗積攢在“駝峰”里的能源與物資,制造出足夠數(shù)量的體型巨大,但卻中空的幌子作為“佯兵”。 不過,智者的籌謀遭到了母皇艦的聯(lián)合反對。一方面是這些自私的長壽生命舍不得千辛萬苦積攢下來的積蓄,另一方面是如果不能全殲赤鋒軍團,只是給其造成一定的傷亡,還不如不打,超大范圍的包圍壓根就沒意義,反而會害死百皇。 在赤鋒軍團的突圍過程中,己方也必然會因區(qū)域范圍內(nèi)的兵力弱勢而遭到重創(chuàng)。 升華者與赤鋒軍團打交道的次數(shù)最多,對這敵人的狡猾強大深有感觸。 根據(jù)百皇提供的情報,赤鋒軍團真沒有要逃的意思,還在原地建造巨構工程,看起來反倒是打算留下來與遠征軍做過一場,有點兒守株待兔的意思。 因此,要么就只是裝裝樣子將赤鋒軍團嚇跑,要么就得創(chuàng)造一個足以全殲敵人的戰(zhàn)機。 所以升華者的想法更有意思,脫胎自智者的提議,但卻更有參考價值。 升華者決定,只留一個母皇艦沿著直線繼續(xù)正面突進。 這母皇艦的任務是耗盡所有“駝峰”中的能源與物資,再制作出數(shù)量極為龐大的“佯兵”。 這些“佯兵”的外形與規(guī)模參照著另外十九尊母皇艦與百尊星空巨獸,還有兩臺智械,以及眾多附庸部隊的形態(tài)而來。 到時候,這母皇艦將會在與赤鋒軍團相距五光年時原地停駐,與其對峙,既不主動進攻,卻也不撤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