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羅總最近頻頻找方淮,在干什么,中隊干部大概都知道。 無非就是割了防火部嘛。 該聽的,很多人都聽到了。 但和方淮去過一次的葉加洪,回來之后就開始對這事緘口不言,諱莫如深。 吹牛b可以,但真牛b的內容發生在自己的眼前,方淮竟然敢對整個消防體制下手,尤其是還曉得了方淮準備的資料,將由羅總呈給某某消防以外的大領導,他第一次意識到了體制壓力帶來的恐慌。 他忽然意識到,他一直視為國家柱石的消防部隊其實也不是鐵板一塊,級別就這么高,有很多看似與消防無關的大人物,其實都是能影響到這支部隊的命運的。 事實當然不是葉加洪看到的這么輕松。 羅總與方淮定的,是一個長達四五年的長跑計劃,呈給領導,只是先表個態而已,讓領導出面,給個機會,代表有這么一種思想和支持力量的出現,以觀后效。 羅總一直如此關心方淮在二中隊的發展,也是全盤細想之下,發現了方淮一步步動作的關聯性。 而方淮也沒有想到,消防改制地方的一些思想,在一些人眼里,其實不是秘密。 羅總在半個月前,第一次在辦公室召見方淮時,就對方淮提出了“你想要構建一個怎樣的消防系統”這樣一個問題。 感受到羅總的積極,方淮知道機不可失,把自己的“改制專業化部隊”的全盤構想一一拖出。 并且,首次提出了一些擔憂:如今消防轉制地方的聲音很大,他擔心,如果不能積極進行自我專業化改革,取得巨大成效,恐怕留不住消防的部隊體制。 聲音大不大,羅總無法證明,而方淮也是想看看羅總的態度,是否值得深談。 而羅總只是笑著說了一句: “你的擔心多慮了,消防專業化道路的討論和實踐,早在25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隨后,告訴了方淮一件事。 1984年,就有領導打算將全國消防隊員統統改成公安系統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不再是武警部隊。但又怕動靜太大,萬一失敗就畫虎不成反類犬,最終決定在深圳試點消防職業化改革。 結果很快出來了:深圳火災爆發,本市公安編制的消防隊員們無法處置,緊急從外地調來的公安現役支隊士兵卻像打仗一般不顧危險,冒死突擊,很快控制了火情。 領導充分認識到,在國家現在的經濟社會條件下,現役消防部隊仍然難以替代,放棄了消防全面改制的構想。 而深圳消防呢?對于基層公務員和事業編來說,讓他們當兵,有如地獄,自然極力制抵。 他們也有理由:國家花在公務員身上的錢貌似多于士兵們,但耗費在高級軍官身上的錢則相當驚人,且公務員組成的紀律部隊比軍事化單位更容易監督。 幾番博弈下,深圳的消防局就沒有再次改制回現役,而是從外面轉來了 200多名現役消防隊員,讓他們彌補職業消防人的不足。 但是,區區200來人,怎么夠應付深圳這樣的特大都市? 去年,2008年2月,矛盾終于爆發了,南山的大火,消防隊僅能派出6個人:1個行動隊長,3個班長,兩個戰斗員。 其中,隊長只能動嘴。 在公眾巨大壓力下,市消防局給市編委辦提交了《關于我市消防警力嚴重不足的情況報告》,把消防民警894名,其中現役官兵僅229名,消防警力嚴重不足,人員老化嚴重,平均年齡達37歲,最大53歲,40多歲以上的147人等情況公諸于眾。 一時間,議論紛紛。 都說消防犧牲的許多都是年輕人,都是因為沒經驗,但大多數人忘了考慮:消防本來就是年輕人的工作,進入火場的大都是年輕人,犧牲的可不就是年輕人嗎? 沒了強盛的體力,再有經驗,穿上戰斗服戰斗工作10分鐘就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如何戰斗? 沒奈何,深圳只能宣布:增加500官兵組成現役部隊,編成14個中隊,重新吸收各大城市的救火經驗,將來救火,以他們為主,其余消防干警仍然保留。 歷時24年的實踐證明失敗,結果證明,同等條件下,轉制地方的消防員,無法發揮現役制的同等戰斗力。 這件事,震撼了方淮。 以前他真是太孤陋寡聞了。 竟然有這樣一個地方,搞了24年的超大型消防實驗,證明了他想證明的結果? 這種結果,既讓他極度振奮,又讓他極度擔憂。 振奮的是,前世在網上看到那些說法,認為改制地方后也不錯,戰斗力強了,控制災害的戰術也多了,比以往的公安現役制更專業了,曾讓他搖頭嘆息。 這種說法,簡直是在詆毀曾經的消防軍人用紀律和鮮血創下的榮耀。 那時候是啥情況,啥裝備? 改制以后那幾年,科技在怎樣的發展?國家在消防經費上投入了多少錢? 那幾年,直升機支隊有了,無人機有了,遙控戰車有了,山地消防摩托有了,模塊化運輸有了… 個人裝備,隨車裝備,亦不可同日而語。 這樣的條件差距,戰術上,怎么可能相較呢? 如果是相同的條件,現役制消防,會差嗎? 如今,已經有了證明。 深圳地方化消防制度,有的從84干到了08年,經驗多不多? 還是同為公安體制下的民警制公務消防員,人員逾900名,時間整整24年,這個實驗,條件夠不夠好?規模夠不夠大?時間夠不夠長? 留隊的問題,后世消防的辭職率那叫一個高,現役制好歹最少干滿兩年呢,地方制那真是說走就走了。 不過這些,還是后話。 這樣的對比,讓方淮對留制的方向更加堅定。 只是,他擔憂的是:連羅總這樣的耳目通達之人都信心滿滿,覺得消防不可能轉地方,但轉制還是來了。 逆大勢而流,前路艱難啊。 還好,羅總在改革的想法上,與他達成了大部分一致,而且對于方淮的其他動作也是十分贊賞,方淮缺背景,羅總也缺一個操盤手,雙方的合作基礎十分堅實。 ……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