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奮起直追-《帝國風云》
第(1/3)頁
第三次中東戰爭,成為了中國陸軍現代化建設的分水嶺。
當然,這并不表示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前,中國就不重視陸軍的軍備建設,畢竟在以全面軍事對抗為主的冷戰中,任何一個軍兵種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而陸軍又是國防力量的主要支柱,也就不可能不受重視。
只是,重視本身也分成了好幾個級別。
大戰結束的時候,中**方就發現,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擁有比中國陸軍更加精良的武器裝備。雖然在經歷了大陸戰爭之后,中國陸軍已經擁有規模超過德軍的裝甲部隊,但是在裝備性能上,中國陸軍依然有較大的差距。大戰結束的時候,從步兵最基本的武器步槍到重型坦克,德軍的裝備都有著明顯的性能優勢。比如,當時最先進的重型坦克與中型坦克都屬于德軍。除此之外,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擁有性能最好的坦克炮與大口徑榴彈炮,最好的反坦克火箭筒,乃至最好的火箭炮。
可以說,在大戰結束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陸軍裝備優勢最為明顯。
一個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在整個大戰期間,中國從德意志第二帝國引進了五種坦克的生產技術,還引進了高壓坦克炮的生產技術,甚至購買了坦克炮使用的穿甲彈,而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坦克,保留了大量德制坦克的特點。事實上,即便到戰后,在從俄國、英國與美國獲得了大量坦克生產技術之后。中國陸軍研制的新式坦克也秉承了德制傳統,自有的特色并不明顯。
戰后,中國也試圖擺脫德制坦克的影響,只是很多努力都以失敗告終。
此外,中國在戰后研制的很多陸軍主戰裝備,受各種因素影響,在性能上都無法與同期的德制裝備相比。
比如中國在戰后研制的第一種主戰坦克。采用的是九十毫米坦克炮,而德軍在大戰末期研制的中型坦克就已經開始配備一百毫米坦克炮,其戰后的第一代主戰坦克配備的是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在防護上。中國的第一種主戰坦克只達到了大戰末期中型坦克的水準,而德軍的第一代主戰坦克的防護水準超過了大戰期間的所有中型坦克,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大戰期間的重型坦克。
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七零年代中期。
當時,中國陸軍的第二代主戰坦克在經歷了十多年的研制,而且最后采用了由英國生產的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之后才得以問世,而德軍第二代主戰坦克的坦克炮不但達到了一百一十五毫米,而且是滑膛炮,穿甲威力遠超過一百零五毫米線膛炮。此外,德軍第二代主戰坦克的防護水準與機動性能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中國陸軍的第二代主戰坦克在這兩項性能上的提升都極為有限。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中國坦克的性能缺陷暴露得一覽無余。
事實上,在這場決定了中東地區未來數十年基本局面的戰爭中。如果不是以色列空軍表現出色,恐怕以色列國防軍就已經被擊敗了,也許連以色列都已滅亡,而以色列陸軍取得的勝利,更多的是依靠官兵奮勇作戰。
更要命的是。在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的時候,德軍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已經問世。
在停火期間,德意志第二帝國為敘利亞提供了能夠裝備一個營的第三代主戰坦克,而隨后在戈蘭高地的戰斗中,這支裝備了德軍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敘利亞軍隊,差一點就改變了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結局。
當時。以軍的所有反坦克武器都無法擊穿德制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
在不到一天的時間里,以軍就后撤了十多公里,敘利亞軍隊則占領了戈蘭高地半數以上的陣地。打到最為艱難的時候,以色列國防軍幾乎都要絕望了。如果不是敘利亞軍隊在已成強弩之末,沒能抓住機會突破以軍最后一道防線,那么在以軍的增援部隊到達前,敘利亞軍隊就能占領整個戈蘭高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