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一年的雜交水稻,應該能夠成功了。 不說畝產三四千斤,一千斤也總該有的。 “稻花花中王,桑花花中后。余花畢嬪妃,以色媚左右。 稻花吹早香。風露千萬畝。上以奉玉食,粢盛及醴酒。 下以飽蒼生,億兆餔其口。” 李凡輕聲嘆道,自己來到這個世界已有第四個年頭了,終究做到了“萬里秋風菰菜老,一川明月稻花香”,有爵位,有錢財,有老婆,之后又要做什么? 嗯,先趁春闈時奪個壯元。 再去看看,那所謂的書山學海吧! 春闈又稱“會試”,“春闈”、“禮闈”。為較鄉試高一級的考試。各省鄉試中式的舉人會于次年二月參加會試,錄取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李凡本無資格參加。 畢竟他連秀才也沒考過。 自然沒有機會參加會試。 不過今年的春闈發生了改變,原本的日期也改在三月。 不僅以往各屆會試中未中的舉人也可一同應試,有才之人,得到國子監或太學府的舉薦,亦可參與會試。 …… 臨近春闈的前幾天,李凡開始復習,雖然他對于功名沒有什么欲望。 畢竟他現在有爵位。 但還是努力一把吧! 時間迅速流逝。 春闈考試的日期終究到了。 春闈考三場,每場一日。 三場所試項目,有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 考試的場所在京都的貢院,每個人的考試場所是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的單間。 李凡進入考場后,試卷就發了下來。 第一場考試是經義,這對記憶力超群的李凡來說沒有什么難度,輕松答完后就閉眼冥思。 第二場考試是策論,比經義難得很多,題目是君民孰輕孰重? 李凡思索片刻,便開始作答:“《尚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第二門考試完后,第三天的考試卻是詩詞。 考的是賦得體詩。 賊得體詩是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 說白了,便是從書上找一句話,讓你分析賞析這句話,然后做一首詩,就叫賦得體詩。 而這次考試所取的是大周一本經書《周辭》中的兩句: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李凡很快就提煉出這兩句的核心:送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