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影響(中)-《理想年代》
第(3/3)頁
李想見袁世凱變了臉,先是一怔,接著也起身來,盯著袁世凱的臉,“嘻”地一笑,說道:“和談,和談,總要有得談才叫和談,我說什么意見都被否定,那大總統請我來北京是談什么?”
李想說著給愣在當地的袁世凱抱拳一拱,起身胎腳便走。
袁世凱急得一拍桌子,厲聲喝道:“站住!”
一時屋里變得一片死寂,連侍候在廊下的警衛都愣住了。良久,袁世凱喪氣地長嘆一聲,頹然落座,蹙額說道:“國民黨方面如現在即參加中央zheng府,中央亦可予以考慮。”
此時的袁世凱變換了策略,給李想留下了一個誘餌。
李想又座了回來,說道:“為確保政治民主,我提議,國民大會的代表應根據民主原則重新選舉。”
李想言外之意是二次革命后袁世凱操縱國會,一手包辦“選出”的代表宣布無效。
袁世凱看了一眼李想,心情十分矛盾,堅持說道:“現有代表繼續有效,但國民黨方面可考慮酌量增加代表名額。”
事實證明,時代進步了,但袁世凱那落后的、頑固的封建政治思想觀念沒有多少變化。
對于袁世凱這個人,李想是研究得再透徹不過了。因此在思想和性格方面都作了十分充分的準備。
無論談判多么尖銳、爭執多么激烈,李想的表情是平靜的,舉止是從容的,講話時語調也都是溫和的。李想是在盡自己最大努力來爭取走可能的和平之路的袁世凱在整個談判中,始終是以居高臨下的“一國之君”的姿態出現的。
袁世凱與李想進行了直接商談,并繼續施加其“領袖”的“壓力”。然而,“據理力爭”則是李想為代表的國民黨代表團的既定策略,原則是一定要堅持的。絕不能屈服于袁世凱的壓力;但要顧全大局,甚至不惜作出一定程度的讓步,以換取和平的成功。
李想走后,屋子里只留下了袁世凱袁克定兩父子,都緊皺著眉頭想心事。
外面不知什么時候起了風,愁云漠漠壓得很低,給天井院籠罩了一片灰暗陰沉的色調,只有檐下鐵馬,不甘寂寞地在風中叮當作響。
永久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