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都御史陳瑛轉(zhuǎn)頭,這鹽法,起初是他向朝廷提議,要讓朝廷控制鹽的販賣,又要方便戶部清算,當(dāng)初想了許久。 因為朝廷當(dāng)時沒有辦法,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 只能兩權(quán)相害取其輕,他倒是想聽,還有什么對策? “說來朕聽聽?”朱棣聲音壓得很低,注意力全在朱高熾身上。 “兒臣想到的辦法是,鹽仍然由朝廷販?zhǔn)郏珌碣I鹽的人,由百姓變成商人,販給他們固定的數(shù)額,再由商人賣給百姓,百姓想買多少都是自由,買賣賬目的核算,也從朝廷,轉(zhuǎn)移到了商賈身上。” 這是朱瞻墉和老朱多次探討的結(jié)果。 朱棣輕笑一聲:“這不是,高皇帝早年奉行的開中?” “是,恕兒臣未說完。” “高皇帝早年實行開中鹽法,是讓商人運輸糧食,到邊陲換取鹽引,再運到各地販?zhǔn)郏珒撼枷耄囊桓模捎眉Z食換鹽引,改為用銀兩換鹽票,在各地設(shè)鹽司,領(lǐng)票買鹽。” 朱棣眸子微微一凝,糧食運到邊陲,屯田時,邊軍吃不完,屯在倉庫里也是腐爛,變成銀兩,就能收入國庫,充盈國力。 心思回轉(zhuǎn),便知是善政。 朱高熾又補充:“此外,朝廷需立鹽法,公候、宦官和文官大臣,不得向朝廷請乞鹽引,朝廷也不得以鹽引,折色為俸祿,發(fā)給官員。” 雖然不知目的是什么,但這是朱瞻墉讓他說的。 這套鹽法,從開中法,到明中期葉琪變法,再到清朝的票鹽法、鹽律,一步到位。 其實,開中法很好用,讓商人運糧到邊陲,當(dāng)軍餉,節(jié)省朝廷一大筆靡費。 但它被壟斷了。 明中以后,公候甚至太監(jiān),都向皇帝要鹽引,因此,需頒布這樣的鹽律。 陳瑛心頭一顫,目光在朱高熾身上許久沒移開,本想第一次觀政,給朱高熾下馬威,可是,眼下他也挑不出毛病來。 朱高熾緩緩抬起頭:“不知父皇意下如何?” 朱棣也不由心里震驚,從交易到律法全都考慮到了,他簡直有點不太相信,是朱高熾想出來的,側(cè)過頭看向老太監(jiān):“去,將文淵閣的大學(xué)士,六部部堂全部召來,朕有要事與他們商議,等等,去一趟雞鳴寺,把姚廣孝也召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