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 全方位準備-《烈血蒼穹》
第(1/3)頁
歐展鵬原以為只需要一個月,就能把擎天巨柱掃描一遍,可沒過幾天他就發現,自己的估計實在是太樂觀了。
一個月是機器人從頂端垂直掃到根部的時間,而那根柱子的結構比想象中復雜得多,一旦遇到膨脹或收縮結構,機器人就要在水平結構上浪費大量時間,仔細算算,恐怕兩個月都未必能掃完。
若是能進入巨柱內部,再掃兩個月都是短的,一個搞不好,耽擱半年都不奇怪。
歐展鵬把面臨的情況上報總部,三巨頭商量了一陣,給予星舟號異常明確的答復:全力掃描巨柱!
換句話說,不管征討七大文明的戰爭還是別的什么烏七八糟,全都不用星舟號管了。
而且后續的任務也都安排好了,等掃完了這根柱子,畢宿五那顆行星也要掃上一掃。
精確的掃描比對,有利于下一步的研究。
軍方是這么想的,也是這樣做的,相應的研究團隊以最快速度建立起來,沒多長時間就送到130星系。
同時抵達的還有一艘科考船,這艘船最大的特點就是搭載了一套小型軌道電梯。
沒錯,就是軌道電梯。
由飛船充當軌道空間站,底艙打開,超高強度的纜索直接垂到預定登陸點,再用小型梯廂把人員和物資送到地面,論速度肯定沒有登陸艇快,卻勝在簡單方便,成本低廉。
據說,這東西是軍方為星際移民開發的新技術,還沒用在移民船上,倒是先在科考船上開了張。
隨后,就是日以繼夜的輸送物資,將一批設備和機器人送進遺跡,先在墻面上打孔,再打栓固定,最后組合特制的房間——檢測發現,遺跡內的輻射強度遠遠小于外界。
最終的成品就是一座固定在墻壁上的小型科考站,可以容納8到10人長期駐站工作。
如果犧牲一點舒適性,可以將人員總數提升到20人左右。
原本軍方打算用無線輸電的方式解決科考站的能源問題,可遺跡的墻壁完美屏蔽了傳輸信號,除非發射源正對窗口。
不過沒關系,軍方建設了那么多科考站,經驗十分豐富,馬上在窗口外建造了一座小型射線電池電站!
因為環境輻射太強,軍方不得不用厚重的鉛玻璃將接收設備包裹起來,但降低后的輻射,依舊能為科考站提供足夠的電力。
按說到了這一步,星舟號完全可以把后續的研究工作交給科考站,問題是力場機器人離不開戰艦的控制,無奈,星舟號只能繼續留在這里。
為了加快速度,歐展鵬把機器人的數量增加到二十六臺,將兩個多月的工作量縮短到十天左右。
歐展鵬不想留在這里浪費時間,就只能增加機器人的數量。
科考站及附屬工程全部完工之后,科考船返回地球,將另一套設備和人員送到畢宿五b,也就是星舟號在畢宿五附近發現的那顆行星。….
戰艦切割遺跡,依樣畫葫蘆,建造了另一座科考站。
然而這還僅僅是個開始!
太陽系,聯合艦隊地面指揮中心,保密會議室。
三巨頭又一次坐在一起,可臉上的表情卻充滿了解不開的憂慮。
周光毅手指一劃,會議桌秒變顯示器,一份特殊的文件打開:「這是前線艦隊這段時間的探索成果,目前已經發現17顆超新星,它們的分布范圍不算廣,平均50到70光年就有一顆。」
隨著他的陳述,桌面上升起全息星圖,圖上有十幾顆不停閃爍的光點,每一顆都代表一顆超新星。
星圖正上方,還有代表比例尺的線段,看數字標記,一厘米代表一光年。
周光毅又點了
桌面一下,其中一顆閃爍的光點炸開,余波向四周擴散,隨后第二顆、第三顆……十七顆超新星依次炸開,產生的伽馬射線暴彼此重疊,最終覆蓋投影。
「這是我們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分析出來的結果,每一次爆發只間隔幾個星期,隨著射線暴的不斷擴散,射線暴將在今后的幾十年里徹底覆蓋這一區域,屆時,所有的星獸都將被射線暴擊斃,不論太空還是地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