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二章 恩科-《漢生指南》
第(2/3)頁
你能看到,那看到的人就多了……”
見父親額頭的皺紋都舒展開來,姜?也欣慰地松了口氣,微一躬身,含笑稱“是!”
隆武元年(198年),張涵稱帝后,為了收攏天下讀書人之心,立刻下詔宣布:特開恩科,舉行科舉考試。隨同公布的,還有科舉考試的一些具體規定。
比如說,科舉具體分為八科:秀才、明法、明算、明經、進士、明字、營造和武科;考試地形式有口試、帖經、墨義、策問和詩賦五種;應試人地身份沒有要求,只要不是罪犯奴隸,任何國人都可以到京都應試;考試時間定為隆武二年二月;經過公開考試后,擇優取仕,授予官職;若考生原為官吏,則在原有品級上升遷。
張涵倒不是不想廢除察舉制度,以考試制度取而代之。可是,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從某方面來講,世家望族的整體勢力,是有所削弱。但是,若把不其太學當成世家勢力新的大本營,卻也不為過分。其間學子多出自寒門,可大儒們卻多是世家子。這時候,師徒可真是如父子一樣的。如此說來,世家的影響力可謂不降反生一一由于讀書人地數量猛增,相對還是下降了。
世家望族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舊地世家倒下,便會有新的世家興起。消滅不了,張涵便希望削弱轉化他們。使之成為大齊忠心耿耿地臣子,而不是禍亂之源。既然如此,張涵就不能不顧及世家的反應。這次特開恩科,既是個試探,也是為下一步計劃作鋪墊。
詔令一下,天下震動。此前,只有不入流地小吏才可以考取。現在,只要經過考試便可以做官。時人皆稱之“躍龍門”。形容應試者從布衣,一躍成為有品級的官吏。
坦率地說,這次科舉考試辦得十分倉促,又是初次舉辦,其間鬧出了很多笑話。在信都城,云集了上萬前來應試的讀書人。這些人的吃飯、住宿都成了難題。張涵這才發現,自己第一次舉辦科舉,卻疏忽了初試這一關,只得在信都先舉行了初試,以篩選掉部分應試者。
在恩科之中,以秀才科最為尊貴,要求也高,必須兼通諸經方可。秀才就是茂才,東漢為了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方改為茂才的。秀才只取三名。其實,三名張涵都覺得多。那大儒盧植讀書近三十年,方取中茂才。張涵當初取中茂才,自己也覺得勉強。考秀才的難度,可見一斑。
后來,果然不出所料,上萬人中只取了兩名秀才。一個是原丞相府東曹椽崔琰,鄭玄的得意門生。另一個就是與華歆、管寧二人齊名的邴原――時人把三人比為一條龍,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邴原的才學可想而知。
邴原先前屢辟不就,不肯為張涵效力,那時竟主動前來應試――充分說明了傳統士大夫對新政權的認可――張涵更是歡喜,很是體會了一把唐太宗那種“天下英才盡入吾囊中”的快樂。
月法就是法律科,考察士人對法令的了解程度,培養專門的人才,一共取了六名。明法科的應試者,多是官吏――三名,也有部分來自法學園的學生――兩名。只有一名來自民間,卻也是律法世家出身的。
明算科旨在培養和選拔精通數學知識和計算技能的專門人才。因為張涵喜歡以數字說話,又規定所有官吏卸任時需要經過審計,所以,對會計的需求非常大。所招收的十二名人員多是財會人員。考試的時候,就見考場里人手一把算盤,手指翻飛把算盤珠子打的霹靂啪啦響。考官忍不住心中大恨,暗道“有辱斯文”云云,面色慘不忍睹。時人知道結果后,也取笑說“這不是明算科,而是虞科!”
起來,中國的聰明人從來不曾少過。計帳方式發展很快,自張涵把帳目分為收支兩欄后,迅速又被人分作四欄,依次“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這四欄也就是后來會計帳目中的“期初余額、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額”。這種計帳方法就是赫赫有名的,發于唐朝,興于宋朝的“四柱清冊法”。
明經考的也是《五經》,但考的是家法,要求也遠不如秀才嚴格,能通一二經即可。不過,天下讀書人學的就是這個,又以為容易考取,應試者卻是最多的,競爭也很激烈。
進士科考的是詩賦,一般字寫的不差,詩賦寫地好。便可以了不過,進士科的地位不高,和明字科一樣,都是為了選拔文秘人員。當然,文秘也是升官的捷徑,這個古今如一。
營造科主要是選拔精通建筑、營造等技藝的人才。
第(2/3)頁